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环检收钱“放水” 机动车“带病上路”
——部分机动车检测机构造假调查
2023-11-28 记者 姜刚 水金辰 金剑 合肥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机动车环保检测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之一。但记者调查发现,受利益驱动、证据固定难、查处手段弱等影响,一些检测机构收钱“造假”,存在虚假填报、“替检”、装“作弊器”等违法行为,导致车检通过率“虚高”,部分机动车“带病上路”、超标排放,干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部分检测机构花式造假

  在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的当下,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空气污染的来源之一。“我们在日常执法中发现,部分机动车‘带病上路’,超标排放。”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检查中发现部分第三方机动车检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违法行为。

  “调查发现,一些检测机构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合格’检验报告。”六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叶伟介绍,今年2月,执法人员对六安一家机动车检测公司现场检查发现,这家检测机构在2022年4月至12月期间,有10台车在OBD(车载自诊断系统)项目未上传数据、6台车在擅自改变检验方法的情况下,出具了“合格”的在用车检验报告。

  叶伟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车辆进入环检线,检验员会插卡读取车辆OBD数据,但这10辆车OBD数据未上传至监控平台,却在检验报告上出现了相应数据,属于“无中生有”。执法部门认定违法事实后,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33万元。

  挂不同牌照“替检”也是部分机动车逃避检测的常用手段。蚌埠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怀远县大队负责人蒲吉林介绍,他们通过线索摸排发现,有的检测机构存在“替检”行为。比如,去年9月查处的一起违法案件中,由于把关不严,怀远一家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为3辆涉嫌“替检”的车辆出具了“合格”的检验报告。经查,这3辆车的车辆识别代号与蚌埠市机动车监管平台系统内的车辆识别代号不一致。

  走访中,执法人员还指出,驾校车辆是这类情况的“重灾区”,“驾校的车长得都一样,容易滋生‘替检’行为。”

  此外,还有部分检测机构在检测仪内藏匿“作弊器”生成“真实的虚假报告”。今年5月,宣城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人员开展突击检查,发现一家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违法使用“作弊器”。“我们打开处理终端,发现里面并联了一个本不属于终端设备的白色盒子,接在了检测仪主板上。”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宣州区大队大队长杨宁说,车辆检验数据在规定值以内,白色盒子不会发挥作用,一旦数据超过规定值将自动终止传输,检验员会让车辆重新上检验线,通过白色盒子生成模拟信号,发送至计算机,生成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这份报告从检验曲线图上看没有任何破绽,数据源自检测仪,真实无误,但报告是虚假的。”

  机动车环检弄虚作假带来多重危害。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目前我国不同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对PM2.5浓度的影响率在10%至50%以上不等,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第一大来源。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其造成的低空大气污染直接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如果任由这些移动污染源‘带病上路’,大气污染可能会加重。”蚌埠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大队负责人张宇说。

  恶性竞争图牟利 执法监管“跟不上”

在宣城,执法人员检查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主机箱。记者 金剑 摄

  记者在基层走访了解到,一些机动车检测机构“环检放水”造假的背后,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检测机构增多,竞争加剧。一些机构为了“抢”生意,不免就动了“歪心思”。

  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自2016年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放开数量限制以来,安徽省检验机构数量由100家左右增长至目前400余家,机构间竞争激烈。从查处案例来看,部分检测机构追逐经济利益,弄虚作假使不合格车辆通过检验,车检通过率“虚高”。

  记者在蚌埠、宣城、六安等地走访看到,一些机动车检测公司门可罗雀,“以前来检测的排长队,现在一天也就二十来辆”“如今高峰期一天也就五十辆左右”……多位机动车检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这一领域“严重饱和”。一名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人员表示,对于一些检测机构而言,“好服务”的衡量标准成了“包过”,“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显现。

  恶性竞争之下,部分地方机动车检验“作弊器”已形成生产、分销、使用的黑色产业链。一位机动车检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别人使用‘作弊器’,通过率高,你不用就通过率低,久而久之生意就没了。”

  面对造假检测机构,由于证据固定难,执法机构表示很“无奈”。多位执法人员表示,尽管相关条例办法对机动车排气有一些规定,但操作性不强,执法的刚性和处罚的强制力不足。以机动车冒黑烟为例,当前相关法律层面的认定是“检验过程中不能出现目视可见的烟度”,但一旦检测机构狡辩称“没看到”,环境执法部门也没有太好办法来处理,强行处罚可能面临行政诉讼。

  一位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干部告诉记者,目前机动车检验给出的过程数据有近二十项,还包括各种曲线走势图,“我们能判断这个数据是否正常,但对于曲线图忽高忽低的原因很难弄懂。”

  环检造假手段也在迭代升级。杨宁表示,作弊器更新换代周期短,造假方式越来越隐蔽,基层执法人员若缺乏系统持续学习,就面临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发现和查出这类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也就相对较弱。

  加强监管与自律 规范行业发展

  “如果基础数据造假,那依托数据开展的环境治理成效就会大打折扣。”采访中,基层执法人员表示,机动车第三方检测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影响恶劣,若不加以严打重敲,将助长弄虚作假之风蔓延,导致加重大气污染,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省在推进相关案件办理上采取了省市联动、人防技防协同的方式。省级层面,多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抽取4%检验机构进行视频检查,再成立联合检查组开展现场检查。市级层面,各市采取多种方式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全覆盖检查。此外,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筛查,各市建立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系统,统计分析上传机动车排放检验历史数据,发现异常数据和问题线索。

  为应对当前检验线检验能力过剩、恶性竞争等挑战,杨宁、叶伟等建议,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检验质量高、服务能力强的标杆机构,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监管,辅之以环境信用管理,促进行业规范自律发展,破解恶性竞争“后遗症”。

  “强化立法工作,梳理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位行业内部人士呼吁,应建立省级部门联动机制,解决线索移交、数据共享、处罚联动等存在的问题,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将生态环境、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机动车数据信息系统联通,实现登记、维修、检验、执法检查等信息的动态共享。此外,针对基层执法人员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平台操作培训、执法技能比武,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环检收钱“放水” 机动车“带病上路”

环检收钱“放水” 机动车“带病上路”

机动车环保检测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之一。

·先进技术、智能生产、广阔市场——湖南省首届先进制造新材料博览会见闻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