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科技范”点亮“江淮粮仓”
2023-11-09 记者 王菲 合肥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麦种已经选好,田也整好了,这两天种子就下地!”田成方、林成网,在位于安徽省无为市蜀山镇白湖村的粮食生产精耕细作示范点,水稻一收完,种粮大户钟好就忙着选种、整地,为秋种做准备。

  科技赋能,给“新农人”带来丰收的希望。

  “今年我流转了200多亩高标准农田,每亩多收了200斤粮食!秋粮品质好、收得多,靠的是农技部门带来的良种良法。”钟好告诉记者,他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多种粮种好粮。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安徽坚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通过科技赋能护航粮食生产。全省今年创建125个精耕细作示范点,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助力打造“江淮粮仓”。

  无为市科技特派员倪伟说:“无为毗邻长江,我们以省级精耕细作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推广高质高效绿色集成技术,发展绿色农业,保护好母亲河长江。当地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0%、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超60%。”

  安徽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

  测土机器人、“虫脸”识别仪、农业传感器……位于合肥市长丰县的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内,科研人员正抓紧测试各种农业新装备、新技术。

  “我们聚焦农业机器人、农业传感器、农业大数据挖掘等领域,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余立祥说。

  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水肥一体自动喷灌、温湿度智能调控……位于安庆市宿松县洲头乡的数字育秧中心内,油菜秧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数字育秧中心负责人张明正在做油菜移栽前的准备工作。

  “这批油菜是油蔬两用的新品种,我们通过数字化育秧,精准把控育秧时间,赶在明年正月十五前出菜苔,实现‘春吃油菜苔、夏收油菜籽’,提升综合效益。”提起农业科技,干了十几年农业的张明显得干劲十足,“我们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建设‘稻-稻-油’三季轮作生产基地,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农文旅相融合,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聚焦数字化与现代农业有机相融,安徽省加快“数字皖农”建设,以砀山、长丰、桐城等5个县(市)数字乡村试点以及种业、生猪、稻米、水产等8个农业细分行业产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在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连河村,千亩脆秆水稻示范田迎来丰收季。亩产650公斤稻谷加上亩产1.4吨的脆秆饲料,“一稻两收、双份收入”让连河村的村民尝到了科技丰产的甜头。

  “脆秆水稻是我们研发的绿色水稻新品种。围绕绿色循环农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加大研发投入,探索现代农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负责人彭晓东说,“作为种业龙头企业,公司依托种子的研发优势,构建‘种粮一体化’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链接金融、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等上下游资源,通过数据和金融赋能,打通农业全产业链,助力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安徽省在种植端、加工端、市场端协同发力,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今年全省力争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2万亿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离“梦想”靠岸还有多远?——中国国际邮轮市场观察

离“梦想”靠岸还有多远?——中国国际邮轮市场观察

“梦想”号是一艘邮轮。9月27日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航。

·“吨粮田”的三种“打开方式”

“像抓油气产量一样抓新能源”——东北老油田的新“风光”

“像抓油气产量一样抓新能源”——东北老油田的新“风光”

黑土地上,东北老油田竞逐“风光”能源新赛道,全面加快绿色转型,展现出更多新“风光”。

·让传统文化“可知可感”——“天下第一名社”的产业发展路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