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科技“唤醒”种粮潜能 吉林省最大单体盐碱地迎丰收
2023-10-30 记者 王璐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十月的松嫩平原,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秋风过处,飘来缕缕稻香。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龙海灌片种植整改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操纵智能化农机轰鸣作业,所到之处,“吞”进稻穗,“吐”出稻粒。

  眼前的这一幕让人很难想象,这片横跨五个村落、1000余公顷的新增耕地,一年前是白花花的“碱巴拉”。经过改良后,近六成的土地第一年就收获了亩产近400公斤的收成,更有三成土地亩产达到500公斤。

  “借助于技术创新,我们让这片吉林省最大的单体盐碱地迎来丰收,将有效保障吉林地区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也为我国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打造了样板工程。”如此显著的效果让负责治理的中国中化下属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化环境”)总经理助理曲风臣信心大增。

  截至目前,中化环境已在吉林省白城市开展了4.1万亩盐碱地(水田)治理工作,预计3至5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为吉林省新增十等水田3.3万亩,年增产3330万斤水稻;开展的3.6万亩盐碱地(旱田)治理工作,预计3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年增产4320万斤玉米。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面积位列全球第三,各类盐碱地总面积超5亿亩,其中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面积约为1.15亿亩,集中分布在东北、黄河中游、西北内陆、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

  位于东北地区的大安市龙海灌片属于苏打盐碱地,土壤平均pH值为9.31,最高值10.45。由于土壤板结、碱化度高、有机质匮乏,作物在这片土地上难以生长,大片气温适宜、水源充足的广袤地块只能撂荒。

  “我们吉林省后备的耕地资源不多了,大约只有365万亩,所以盐碱地开发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鸿斌介绍说。

  中化环境联合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对东北地区盐碱地成因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针对盐碱地核心问题构造的盐碱地修复技术,在当地打造了一套综合治理体系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曲风臣告诉记者,这套技术“组合拳”包括工程举措、土壤改良、农艺措施三大环节,通过系统化方法完成盐碱地的修复治理。在大安市龙海灌片项目中,中化环境在严格保护生态前提下,构建改良和培肥物料一体化施用技术,缩短耕层淡化和熟化时间。同时,选用耐盐碱水稻品种,对未开发的盐碱地进行种植整改,通过施用微生物菌肥等地力提升材料提高水稻产量。

  向盐碱地要粮,只改良土壤和修复还远远不够。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块易裂的特性,项目应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水稻灌溉系统,在田间地头安放水渠流量监测仪。曲风臣解释说,该仪器配备pH值、压力水位、水温等多个传感器,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到服务器,可以通过监测数据,进行精准灌溉。

  智慧化的管理并不止于此。拖拉机自动旋耕、无人驾驶插秧播种、无人机高效巡田、移动式墒情监测……农业技术的升级迭代助力盐碱地也能种出米质好、价格高的水稻品种,也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龙海03片区龙沼项目区种植户郭宗尚对此深有感触。“此前三四年,包括我在内的周边农民,只是小范围寻找碱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小片地块种植水稻,收成仅供全家糊口。今年,通过中化环境等企业在当地陆续开展治理项目,情况已大有改观。我今年种了6300多亩水稻,保守估计亩产在500斤以上。”

  聊起未来,郭宗尚满怀希望。按项目规划,在三年改良期结束后,这片地块将真正从荒地转变为耕地,再由当地政府流转承包至农民的手中。“我们相信,未来这片土地一定更肥沃、更宜种,能助力我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亏损、空跑、难运转 城乡公交“畅”跑需迈几道坎?

亏损、空跑、难运转 城乡公交“畅”跑需迈几道坎?

共享单车、城市轨道交通、网约车等交通方式越发多元,公交车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燃油、购车、运营等成本高企……

·在“世界超市”展望数字化未来市场——第29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观察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7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