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金秋时节,齐鲁大地丰收韵味渐浓。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此为新起点,山东各地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先行区建设,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
产业升级动能提档
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一科幻剧场景已经在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部分实现。记者在这里看到,智能协作机器人正配合机床自动生产有机器人“关节”之称的谐波减速器零部件。公司董事长韩永光介绍,公司瞄准“人机协作”发展趋势,攻克了操作系统、一体化关节、伺服控制等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协作机器人产品,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
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这是山东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的缩影。
今年初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数字强省、海洋强省和未来产业策源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薄介绍,山东聚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集中培育壮大7个国家级、50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济南、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及东方航天港、磁悬浮、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
崂山脚下,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年初挂牌,已建成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两个项目。“总投资145亿元的8个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未来这里将建成赋能青岛产业发展的AI创新高地和算力基础设施支撑高地。”青岛市崂山区副区长刘凌说。
地处黄河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绿色低碳和高科技产业加速聚集。济南先投资产运营集团总经理解加伟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已引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优质项目162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
8月底举行的山东2023年秋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共计797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达7054.3亿元。这些项目突出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将为山东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数据显示,目前山东数字经济规模跃居全国第三,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0.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实现“过半”的标志性突破,达到52%左右。
减污降碳扩绿增长
总部位于潍坊寿光市的联盟化工集团是中国化工百强企业,但由于建厂时间久,曾多次因环保问题被限产。痛定思痛,联盟化工淘汰旧工艺和设备,投资22.9亿元建设国际一流工艺产线。目前,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近1000吨。
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山东各地持续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和生产工艺,着力推动经济减污降碳扩绿增长。
邹平市青阳工业园内,山东琳海高端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锻件项目,部分设备已经完成安装,6月初开始试运行的一台31.5兆牛快锻机正在忙碌作业。项目将于明年投产,预计年产值40亿元。
去年以来,邹平市共转移1700多万吨钢铁产能和超过100万吨电解铝产能,替代建设了多个投资额10亿元规模的制造业项目。邹平市工信局局长刘海源说:“新项目以低能耗、高产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为主,将有力推动邹平万元GDP能耗进一步下降。”
位于淄博市的水泥生产企业东华科技有限公司,300多个传感器如同一双双慧眼,精准捕捉生产流程的“碳足迹”。依托碳计量、碳足迹管理、碳核算,东华科技每年可节约标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份公布的2022年度绿色工厂公示名单中,58家山东企业入选。在此之前,山东已累计获认定绿色工厂223家,总数量居全国前列,绿色转型成绩斐然。“今年前8个月,山东以3.7%的用电增长,支撑了7.1%的工业增速,充分反映出工业节能降耗、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成效。”胡薄说。
能源消费端做“减法”,供应端持续围绕绿色化做“加法”。山东聚力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
近日,山东能源渤中B场址399.5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完成主动支撑一次调频远程扰动测试,响应速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山东能源电力集团董事长李伟介绍,集团渤中A、B两个场址9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去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为山东装机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目前已发电14亿余千瓦时。
截至8月底,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8624.6万千瓦、同比增长28%,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42.6%,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新型储能并网装机均居全国首位。《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左右。
创新引领动力澎湃
经过持续10年的研发,齐鲁制药集团1类新药伊阿鲁克片(启欣可)今年6月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目前已正式进入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应用。
“该药预期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30个月,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齐鲁制药总裁李燕说,集团今年将投入研发费用40亿元以上,推动更多优质好药上市。
创新是第一动力。山东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着力增强源头供给能力、加快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山东高标准布局以崂山实验室为引领的四级实验室体系,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从源头和底层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产生了“精确测量宇宙线电子流强”等重大研究成果,攻克了8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等一批关键技术。同时,发挥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三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带动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山东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地位,着力打破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枷锁,创新动能持续释放,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针对一些民营企业研发力量不足的问题,山东正高水平建设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并推动不同所有制、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记者从山东产权交易集团了解到,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已通过山东省产权交易平台摘牌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166宗,成交金额6857.47万元。
缺乏实物资产作为质押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痛点。山东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于智勇说,山东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科技型企业“解渴”,上半年完成专利质押登记2614项,金额244亿元,其中普惠性专利质押登记项目、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行业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方向,山东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互促,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热效率柴油机、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新技术取得突破。
政策加码,点燃企业创新火种;企业加力,激发创新源头活水。
目前,山东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5家,数量全国最多,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0家、专精特新企业1.6万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多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创新“活水”,正不断汇聚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长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