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在新《证券法》与相关司法实践的共同推动下,中国A股上市公司通过购买董监高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以转移证券民事赔偿责任风险的数量逐渐上升。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业务团队近日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市场总体投保意愿日渐增强。
2022年投保率稳步增长
据悉,报告以“责任险”与“责任保险”为关键词在巨潮资讯网、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等网站进行搜索,以A股上市公司在2022年全年发布的公告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337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董责险的公告信息。
在购买董责险的337条公司样本中,深交所上市公司占比仍远高于上交所上市公司,占样本总数六成。与历史数据相比,深交所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意愿持续超过上交所上市公司。报告显示,受2021年底康美药业案判决的影响,2022年上市公司集中在第二季度发布了购买董责险的公告。
从行业分类来看,报告显示,在所有购买董责险的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数量占比过半,紧随其后的行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中,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公司数量最多,属于 “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 “医药制造业”的公司也较多。
地域分布方面,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的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数量排名前列。总体来看,来自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与长三角上市公司是购买董责险的主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其他地区的上市公司也开始购买董责险。
企业类型方面,2022年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高达78%,中外合资(含港澳台与境内合资)占比10%,国企占比5%,外商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占比7%。“这与2020年之前国企与外资企业是购买董责险的主力军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民企中的董监高人群大部分是职业经理人,在其个人面临的法律责任风险显著上升后开始日益重视董责险的风险转移功能,这一点与更加重视董责险公司治理功能的国企在投保目的上明显不同。”报告强调。
就投保率趋势观察,近三年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增涨较快,2021年董责险投保公司数量同比上升超过200%,而2022年投保公司数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同比上升了36%。报告指出,投保率的高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新《证券法》的实施,特别是新《证券法》确立的“中国式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大幅提高了A股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的诉讼风险。另一方面,康美药业等案件的司法实践将董监高的责任风险演绎到现实中,再次证明了诉讼风险与董责险需求具有正相关关系。
与2021年情况类似,近两年科创板在上市当年即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总数占比较高。“相对于主板上市公司,科创板上市公司因其上市方式不同而面临的诉讼风险更高。”报告分析称。
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意识仍待加强
保单限额趋势方面,目前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保单中最常选择的限额是5000万元,其次是1亿元。相较于此前,选择1亿元保单限额的公司数量明显增多。“考虑到未来证券集体诉讼肯定会大幅推高证券民事赔偿金额,建议A股上市公司应考虑购买不低于1亿元保单限额。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大部分市场承保主体的认同,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上市公司应购买超过1亿元的保单限额。投保公司与承保主体之间对于董责险保单限额的风险认知处于不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教育。”报告强调。
费率趋势方面,A股董责险简单平均费率(以公告中保费预算与保额为计算基础)自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17年三季度的千分之二已上升到2022年的近千分之八,这与A股上市公司面临的诉讼风险敞口不断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报告认为,随着上市公司面临的诉讼风险的上升及董责险赔案增多,董责险费率的上涨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一趋势短时间内在董责险实际赔付率没有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暂时并不会有明显体现。
“与前两年情况不同的是,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结果,2022年A股董责险索赔与潜在索赔明显增多,超过六成的受访对象表示已报告索赔或潜在索赔明显增多。考虑到董责险索赔的长尾特点,我们预计2023年可能有更多的潜在索赔将转化为实际索赔。”报告指出,对于已发生的董责险索赔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与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有关,其他原因可能包括雇佣不当行为与股东派生诉讼。至于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情况,考虑到参与主体的主观故意可能性较大,一般很难索赔成功。
报告还表示,在调研中,受访对象认为专业人士不够及客户投保意愿不强,是影响A股董责险市场发展的最主要的挑战,其次是市场费率水平不足。此外,保单条款复杂晦涩与市场承保能力不足也影响了董责险市场的发展。报告指出,为了推动董责险的健康发展以发挥其积极作用,除了需要继续加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意识之外,培养董责险专业人才是关键条件之一,这是解决董责险的销售、承保与理赔难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