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智造名城常州加快建设“新能源之都”
2022-11-17 记者 钟源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重构,江苏常州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崛起成为全国产业高地。在近期举办的2022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上,常州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之都”。从百亿元项目到千亿元产业链,再到万亿元产业集群,短短十多年时间,常州从无到有打造出一个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发电-存储-输送-利用”产业闭环,彰显出新能源带来的巨变。

  2022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现场 (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智造名城”领跑新能源赛道

  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成为各行业发展主要方向,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技术已是大势所趋。政策持续加持下,以光伏、风电、储能、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条持续走热,成为各地的布局热点和竞逐焦点。

  对城市发展而言,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是进一步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打开高质量发展密码的一把“金钥匙”。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极为紧密,附加值高、带动效应强,对城市构建更高级的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支撑作用,这也决定了新能源产业能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人才、技术、产业、城市之间耦合联动、互动生长。

  作为智造名城,江苏常州把新能源摆在能源变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均衡发展,打造动态平衡的良性产业生态,为城市发展持续深度赋能。

  “常州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发展定力和耐力,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展望未来,常州精心绘制了新能源之都的产业宏图,实现‘两个超万亿’,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发、储、送、用’四大环节深层次、高浓度融合发展,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真正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工博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

  当前,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已经水到渠成: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新能源汽车产业覆盖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气仪表系统等10多个领域。今年1至9月,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一座“经得住远眺、耐得住细看”的“新能源之都”乘势而起。

  建设“新能源之都”的三个关键

  新能源产业要发展到什么水平,才足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标签?当前,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的1/5,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其中2家为中国总部;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预计实现产值超2800亿元。

  建设“新能源之都”,常州有三个关键:

  第一,赛道全且均成规模,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在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个环节布局、打造生态闭环是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着力点。”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介绍。

  在发电领域,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完整,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左右。在储能领域,拥有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80余家,涵盖上中下游30个关键环节。在输送领域,智能电力装备涉及输电、变电、配电、控制系统、开关设备、电线电缆等各环节;作为“世界变压器之都”,常州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在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囊括3400多家产业链企业,拥有理想、比亚迪等整车生产企业;常州还是我国氢能产业起步较早、企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已构建起“制、储、运、用”氢能产业链。

  在工博会开幕式发布的《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位列第五。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常州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023亿元;动力电池产量和销量分别为74.8GWh和65.1GWh,完成规上产值1075.1亿元;光伏产业实现产值820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04.1%、124.8%、34.9%。

  第二,龙头强且高度集聚,锻造强健产业韧性。“一个链主企业可引领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随着行业头部企业领先效应愈发明显,以链主及龙头企业吸引带动关联企业集聚集群、协同联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常州,无论是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还是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都能找到处于领跑地位、极具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拉动形成规模性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持续增强产业链韧性。

  营收581.98亿元,累计出货量达到28.79GW。今年前三季度,常州天合光能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天合光能所在的常州光伏产业园区(龙虎塘街道)形成了以天合光能为龙头、其他光伏生产企业为配套的“垂直一体化”发展链条。据测算,占地17.1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每小时可创造超630万元的工业总产值,新增超34万元的工业投资,平均每月落户一个先进制造业项目。

  在动力电池领域,常州汇聚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比亚迪、理想汽车、上汽、东风;在智能电网装备领域有安靠智电、博瑞电力等企业。正是紧抓链主及龙头企业这一发展的牛鼻子、主引擎,新能源产业才能跑出“加速度”。

  第三,成果丰且创新驱动,夯实可持续发展内力。华鹏变压器研制成功世界首台63000kVA(千伏安)110kV干式变压器;安靠500kV电缆连接件推动了中国电缆工业由高压到超高压的跨越;蜂巢能源开创动力电池全新品类;中创新航“弹匣电池”技术与产品支持高达1000公里续航……

  发展新能源产业,常州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上,更在技术创新和发展质量上形成强大优势,以“创新中轴”为“新能源之都”标识定位。在动力电池领域,截至目前,常州已拥有相关专利4444件,位居全国第一;天目先导、中创新航等承担国家和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实力企业代表了产业创新水平。

  “我们把‘创新’注入血液和基因,坚持产品与技术领先战略,通过材料、结构、系统、制造、再生等技术持续创新,为保持领先的产品力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常州打造全球动力电池中心。”中创新航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中创新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迈入企业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支持企业创新,常州建成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航锂电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集聚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最强大脑”支撑。以中科院物理所与溧阳市政府联合共建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为例,中心聚焦储能、先进金属材料器件、高端仪器设备国产化、太阳能电池等重点方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

  为持续“领跑”营造更具优势的发展生态

  十年前,常州迈出从传统汽车产业链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转换赛道的步伐;十年来,常州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准确把握产业、市场和技术发展规律,抓住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深化创新探索,勾勒出常州奋楫打造“新能源之都”的追赶跨越之路。

  据悉,常州将深耕新能源赛道,在“领跑”领域扩大优势、在“并跑”领域提档加速,营造更具优势的发展生态。

  在“领跑”领域扩大优势。产业强是常州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作为历史上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41个工业大类中有37个,207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0个,产业体系完备程度高,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700多家,其中40%是装备制造,这一优势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常州在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新能源之都”的进程中,尤其强调把产业基础好、产业实力强的特色优势凸显出来,把握发展机遇,选择既有一定产业基础、又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动力电车、整车制造等前沿赛道前瞻布局,在已有产业高地上培育产业高峰、打造产业高原,以一产带一链、以一链兴一群,为自身赢得发展空间。

  在“并跑”领域提档加速。常州将加大研发力度,依托龙城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中心、天目湖储能研究院、中创新航研究院、蜂巢能源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深化“揭榜挂帅”,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共性关键技术供给;推广场景应用,超前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自动无人驾驶、打造“常州氢湾”、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深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实融合,引领智能生产新变革;加快人才、团队和项目引育,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工博会开幕式上,由常州市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分别签署合作共建的“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正式揭牌。龙城实验室总部位于常州科教城,规划五年投入不低于50亿元,力争突破一批高端精密机床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该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和研究开发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对项目或团队负责人实施目标任务导向的管理机制,目前面向全球招聘执行主任。

  营造更具优势的发展生态。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要素集聚、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效率都有显著影响。从产城融合发展的视角来看,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实力不仅体现在产值规模高,而且体现在已经形成了市场与政府、产业与城市耦合联动的发展格局和生态体系,为市场主体高效率生产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

  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和国内领先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常州市政府一直给予电力供给和设备、人员支持等诸多扶持,确保企业生产用电不断档,避免资源浪费和成本损失。这是常州用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铺路的一个缩影。

  科教、人才曾是常州发展的短板。多年来,常州坚持“科技长征”招引大院大所,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全面打响“天下英才汇龙城、创新创业在常州”品牌。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成为常州新能源产业在竞争中破圈突围的关键一招。

  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2012年以来,常州新增“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2377人,新增人才总量83万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150万人,省双创团队入选数量全省第二,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8年位居江苏第一。过去五年,引进博士1300多名、硕士1.7万名,为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这些县级市何以“跻身”大城市?

这些县级市何以“跻身”大城市?

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四个县级市强势跻身大城市彰显了县域经济的巨大潜力,也给未来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制度创新重点项目双过百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年大变样

宝钢股份以“智慧管理”将“智慧生产”连点成面

宝钢股份以“智慧管理”将“智慧生产”连点成面

日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全球发布了汽车板超低碳零件和净零碳路径。

·三年行动成效显著 纵深推进后续改革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