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户市场主体中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以约占省会城市合肥1%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市15%的GDP和近20%的税收、亩均效益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合肥市高新区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通过人才链、科研链和产业链的有机互融,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料照片)
动力之变: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合肥高新区面积仅128平方公里,对标国内其他高新区,我们在土地要素上并不占优势。”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方向民说,在新发展阶段,如何以有限土地实现更高产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倒逼我们转换发展动能,向高科技要产出。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合肥高新区加大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通过改革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在提高政策精准度上做文章,激发创新发展的源头活力。
“改革打破了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障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大先研院)执行院长康宇说,作为高技术研发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科大先研院可以自主开展资产评估、管理、使用、处置和对外投资,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错误或者失误,只要符合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且未谋取私利的,对单位和个人不做负面评价、免于追责,这些改革举措极大鼓舞了科研人员投入创新创业的热情。
在创新平台的建设模式上,合肥高新区创新探索 “1+1+N+X”,即“事业单位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公司运营实体+开放研发平台+独立项目公司”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在政策上,突破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限制,给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的财政资金自主权,资金在研发、运营、投资等各方面均可使用。
凭借灵活的机制,中科大先研院加速尖端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合肥市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同时,与长鑫存储、龙芯中科、寒武纪等高新技术企业展开人才培养合作,解决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方向民说:“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将企业的需求和痛点掌握清楚,以企业为主体,集聚优质科创资源,营造宽松愉悦的创业创新氛围。”
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00余个、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13.8%、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2件……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合肥高新区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化。
质量之变: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机互融
安徽唯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果蔬色选设备的专精特新企业,由于掌握该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快。然而受疫情影响,公司研发生产一度遭遇资金瓶颈。
“关键时刻,公司获得政府部门的扶持资金300多万元。利用这笔资金,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拓展新领域、增加新品类,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打牢基础。”公司负责人卢业青说。
如何让资金链精准地嵌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发挥激活要素、引导产业、赋能企业的效用,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针对中小型科创企业“轻资产、无抵押、无担保”的特点及其研发活动的高风险等痛点,合肥高新区创新多元化创业投融资体系,打造“基金丛林”,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围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目前合肥高新区聚集投资基金210余支,基金规模突破2600亿元,基金种类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等。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撬动社会资金。合肥高新区通过增信背书、风险补偿的方式,与驻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合作,形成以青创资金、瞪羚贷、科创贷等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累计扶持6500家次企业融资超150亿元。
效率之变:科技创新“链接”产业发展
能“看见”相当于头发丝直径1/5000微观结构的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极限分辨率优于1纳米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走进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一台台现代化的高端精密科学仪器为人们打开了通向微观世界的窗户。
依托良好的创新生态,这家从中科大孵化而来的企业掌握了多款高端精密科学仪器的原创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通过产业与科研双向链接机制,我们聚焦高端科学仪器赛道,推动量子传感技术与多行业、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羽充满信心地说,“正在建设‘量子科仪谷’,通过上下游联动,提升量子精密测量与高端科学仪器的产业发展水平。”
科技成果只有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高技术的产业化。
合肥高新区摸索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绩效导向、协同创新”的多种“打法”:与本土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平台作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方式,引入本土企业链接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向市场化、平台化、协同化转变……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让科技创新链接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名校名所名企’战略,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生态,事实证明,这条路我们走对了!”方向民说。
中科大先研院依托中科大前沿科研成果,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产业人才培养接轨的新型研发平台,全力构建“立足合肥、覆盖安徽、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截至目前,中科大先研院累计孵化培育企业29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90家,高成长企业51家,在孵企业年累计实现营收17.869亿元。
“中科大先研院建设了若干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这些技术服务平台对园区的所有科创企业开放。”康宇说,通过人才链、科研链和产业链的有机互融“催生”化学反应,推动生态链上的企业不断碰撞出新的科创火花。
以创新驱动发展,跑出效率变革加速度,合肥高新区的生产总值、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亩均效益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抓住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契机,合肥市高新区构建“国家实验室+省级综合性研究院+大科学装置+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推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伏新能源等新赛道,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瞄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前沿科技,着力孵育一批面向未来的技术和产业,铺展转型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