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药食同源:中医药产业化的有效切入口
2022-03-30 作者:陈晓凡 张安然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众所周知,“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界一个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疗,作为我国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经数千年,成为维护健康的必要手段。人们认识到,食物不仅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生化能量需求,还能在疾病和亚健康的预防和调理中大有可为。食疗作为提高人们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大有可为。

  但目前食疗尚无相应的政策和概念界定,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食疗尚无法形成规范化、普及化的发展,公众对食疗知识认知欠缺并且践行不足。从“药食同源”切入,加强食疗文化传承和弘扬,建立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管理体系,指导和规范饮食养生应用和推广,有助于更有效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医药走进千家万户。

  食疗文化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为国人认识和运用。《周礼·天官》记载,周朝设立四医(食医、疾医、殇医、兽医),食医为首医,主要掌管周王室的饮膳搭配与调制,从健康维护角度实践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黄帝内经》中多处描述了食物与疾病、食物与健康、食物与药物的关系。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此后,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食治”理论,指出在疾病发生期间,医者“当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养不愈,然后命药”,明确了食治当优先于药物治疗;高宗时期,孟诜为避讳“治”,继承孙思邈的食治思想与内容,改食治为食疗,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开创了中医食疗学的先河。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对常见的食物治病的原理、性味、攻效等,更有精辟的论述,后人推崇为中医食疗首部完整的专著。明代医药大师李时珍在其杰作《本草纲目》里,对中医食疗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该书收入数百种药食兼优的动植物食品。清代,中医食疗的步伐迈得更快,食疗法已受医家普遍重视,食疗专著更多,如沈李龙的《食疗本草会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到了现代,由于医学和营养学的迅猛发展,有关食疗的理论和方法更臻完善,食疗著作更如雨后春笋,中医食疗学著作融入现代科学观点,从而又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一般来说,食疗应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准则。因时制宜一般指因季节不同而改变食疗方法,例如,夏季的饮食总体应该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少吃油腻以及辛辣上火的食物;因地制宜则因地势地形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饮食,如大西北、北方地区多干燥寒冷,一般可进食性味甘凉、生津润燥之品;因人制宜就要求各人体质不同导致食疗方式不同,如阴虚质宜进食生津养阴滋润之品,血瘀质宜活血行气之品。上述“三因制宜”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同地区的不同体质的人群在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食疗方式,例如,湿热质人群在北方与西部高原地区,秋冬季宜进食化湿清热、健脾助运、祛湿化痰之品,在南方则可适当添加健脾利湿之品。阳虚质人群在北方与西部高原地区,秋冬季可适当添加温阳益气之品;南方则可适当添加温阳祛湿之品。

  随着食疗在各种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且互联网提供了大众获取食疗相关知识的途径,“药食同源”将拥有更广泛的市场。因此,建立食疗管理体系尤为重要,主要包括构建食疗管理目录、将食疗产品纳入医保、建立食疗评价规范、构建食疗智能化系统等。

  一是构建规范的食疗管理目录。需要从食疗产品的来源、组成、功效、适应证、做法、用法、适宜人群、不宜人群、临床应用等方面建立食疗的管理目录,将食疗体系化;尤其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建立专门的慢性病食疗管理目录,最大限度发挥食疗在慢性病的日常调护中的作用。

  二是将食疗产品纳入医保。在慢性病的调理过程中,已被循证证据证实确实具有疗效的且可长期食用的食疗产品,可考虑将其纳入医保范畴,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通过食疗调理疾病相较于药物来说,不良反应较少,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是建立食疗评价规范。现有的食疗临床研究多按照药物的临床研究规范进行,但食疗具有食物的属性,其偏性小、起效慢、周期长的特性亟须建立符合食疗特性的评价规范体系,以助于更加规范地评价未来新的食疗产品。

  四是构建食疗智能化系统。将现有的食疗相关证据结合人工智能,构建食疗智能化系统(智能化平台、智能化穿戴设备),以指导普通人群在应用食疗时能明确自身的体质特征、相对适宜的食疗产品及相关不宜的食疗产品,规范食疗的应用,以食疗助力全民健康。

  总之,将“药食同源”作为中医药产业化的有效切入口,更大限度地发挥“药食同源”、食疗在维护健康中的作用,建立食疗规范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分别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教研室教授、讲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清理历史“包袱” 释放“青绿”优势

清理历史“包袱” 释放“青绿”优势

抓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契机,三江集团逐渐走出了一条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的革新之路。

·陕西国资超额完成三年行动年度目标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