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共同发布《金融风险报告2021》。《报告》称,2021年中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潜在风险点不容忽视。
从总量看,经过三年金融风险攻坚战,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中国金融体系整体保持稳定。2021年重大金融风险应对延续前期政策框架,系统性金融风险没有出现重大冲击。相对于2020年3-4月全球濒临新冠疫情冲击和系统性风险威胁的悲观预期,2021年中国金融市场预期相对平稳,金融风险总体状况有所好转。
从结构看,2021年国内重大风险环节的应对和处置较为得当,房地产市场、大型互联网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重大风险的应对政策总体合理。但是,由于疫情冲击的持续性影响,外加结构调整深化以及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风险值得警惕。
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金融风险演进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但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值得关注。2021年前三季度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都有去杠杆的趋势。从三季度企业经营情况来看,2021年企业收入和利润表现尚可,但是,企业投资意愿反而下降,优先偿还债务,呈现出主动“缩表”的行为。从经济总体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隐忧。
二是金融部门脆弱性进一步加大。2021年中国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呈现结构性特点。首先,在地方政府风险管控下,政府国有企业违约率有所下降,但民企债违约率呈反弹趋势。其次,新增违约主体违约的原因较多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营遇困、资不抵债的偿付问题,而不仅是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问题。
三是国内金融市场波动烈度有所缓解。2021年国内金融各市场风险传染波动性较大,但市场波动烈度有所降低,整体状况较2020年有所改善。就波动幅度而言,股票市场面临的风险最高,商品期货市场次之,债券市场风险最小。
四是外部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外溢冲击明显。受主要国家宏观经济、债务风险、原材料价格等多方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除汇率市场低位震荡,整体较为稳定外,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均受到较大冲击。2021年国内市场受到的国际外部冲击相对于2020年有所弱化,但是,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国工业品价格带来较为严重的“输入性”成本压力,也对产业链产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