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肿瘤医院李强教授、石丘玲教授团队牵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N-PRO-Lung 2研究)成果日前在全球最顶尖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该项研究是从患者真实感受出发开展的一项满足患者真切需要的临床科研,为肺癌患者术后管理提供了“中国模式”。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20万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肺癌患者术后康复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却又难以统一的问题。
据李强介绍,肺癌患者手术后通常有两怕,一怕症状重,检查结果却没问题,被“提前出院”;二怕出院后没人管,不知道哪些症状可以慢慢养,哪些症状需要去医院。为此,医院迫切需要构建让病人满意、医生接受,提升患者出院后康复效果的新模式。
2017年以来,李强、石丘玲团队就开始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经过5年不懈坚持,团队探索建立了以“监测—预警—反馈”为核心的肺癌患者术后主动症状管理模式。通过该模式,肺癌患者能在术后主动对自身症状、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等进行电子化上报,系统会自动监测患者状态程度并判断严重程度,发现异常自动预警并传输给医生,随后医生主动及时介入处理,从而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使患者在出院时症状负担更轻,并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极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该研究旨在评估肺癌术后早期,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症状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手术前,临床诊断为肺癌的患者被1:1随机分配到接受术后基于PRO的症状管理(干预组)或常规护理(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每天以及出院后每周两次直到第4周,通过电子PRO系统报告MD安德森症状量表-肺癌子表(MDASI-LC)上的自我症状。在干预组中,预设的5个目标症状(疼痛、乏力、睡眠不安、气短、咳嗽)中的一个超过预警值(≥4分),系统将实时生成警报并发送给医生进行处理。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上述PRO症状监测,而无预警和医生主动处理过程。
该成果的发表将促进患者报告结局(PRO)这一新型临床指标在我国恶性肿瘤临床科研及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下一步,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团队将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聚焦恶性肿瘤等患者的症状管理模式,开发更多智能化关键技术,在多种疾病和多个地区进行示范推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介绍,全程管理是四川省肿瘤医院对癌症病人的医疗服务理念,多年的实践证明,经常性地对病人进行随诊,能够使住院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