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做好跟师 提升中医诊疗水平
2021-03-24   作者:薛武更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学无师无以得高明。在中医临床工作中,跟师学习是提升临床能力、积累临床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快速提高自身临床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一条捷径。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基层医师尤为如此。

  跟师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从最基础、最直接的一药、一方、一技的抄方、观摩学习,到四诊过程、医患沟通的学习,再到诊疗思维的学习,医德医风的学习,这其中的某个点或者某个面,都在学习之内。正如国医大师孙光荣所言,中医药学传承的内涵主要是医德、医理、医术,其外延是志向、言行、文化,其中最核心的是诊疗思维的传承学习。中医临床的诊疗思维,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前提,是对方药、技法活学活用的基础,是进一步自我提升的保障。

  如何跟师学习?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诚心诚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待老师,应谦虚谨慎,最重要的就是要心诚,不论是对老师的生活关照上,还是在跟老师的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师徒)关系。在这方面,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孙光荣教授在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时,师从李聪甫研究员。一次,李老患严重便秘,服用通便药物、洗肠都未奏效,痛苦不堪。孙光荣教授就用手指沾上石蜡油,一点一点地掏出结如铁石的粪便,李老转危为安。师母一时热泪盈眶,感慨地说:“就是儿子尽孝,也只能到这份上。”

  有的学生(徒弟)可能从自身性格、出事特点出发而不能接受老师的脾气性格、处事方式;有的因自身水平有限而不能理解老师的某些临证处方习惯;有的因老师治疗某些病种疗效不理想,或因自己学术观点与老师有所出入,而轻视老师、诋毁师誉,这些均是不可取的。在这方面,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就值得后人学习。面对“性褊甚”的罗知悌,曾拜过十几位老师并当时“已有医名”的朱丹溪,在“凡数往返,不与接”的情况下,“已而求见愈笃”,“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朱丹溪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最终打动了罗知悌,成为其弟子。朱丹溪的这种心态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试想,如果当时朱丹溪没有这种诚心,或因罗知悌的孤僻性格而厌恶罗知悌,如何能入罗知悌门下而“尽得其学”,终成一代大师呢?

  二是要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提升。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二者关系紧密,密不可分。中医基本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础,决定着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所以,切不可忽视中医理论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而抛弃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特点,以“死方”治病。熟悉中医基本理论,对理解领悟、活学活用老师的学术经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一位每至夏季心悸发作10多年的青年男性,前医多辨证为气阴不足,以生脉散加减治疗,服药时有效,但停药后又发作,来年依然。国医大师孙光荣治疗时,虽仍以生脉散为主方化裁,但加入了藿香、佩兰、六一散等药,用药一周后症状即消失,且次年未再发作。这就是孙老运用了因时制宜的理论,因患者夏季发作,故加入了芳香化湿、利湿的“时令药”而取效。

  三是要勤奋。学医需要天赋,但天赋极高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不必为没有极高天赋而气馁,更多的是要靠自身的勤奋,要勤跟师、勤记录、勤读书、勤思考、勤实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跟师学习应以门诊跟诊为主,远程为辅。门诊上的学习,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老师接诊的整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老师的诊疗思维、言行举止、交流技巧等书本文字之外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诊疗体会、手法技能等。

  跟诊时,要对老师的病历勤加记录,并及时整理,一些手法性的东西尽可能录制视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对病历反复看多琢磨,老师的用药规律和学术特点才能慢慢体会出来。当然,现在一些中医医案分析软件帮助整理出老师的用药特点和规律,可以借用。在学习老师病历的时候,还应勤读书、勤思考,重点分析理法方药的特点、学术经验、理论渊源,以及对之前的理论有何改进或突破。

  (作者为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乡村振兴绽放“她”力量

乡村振兴绽放“她”力量

为了激发沉睡的“她”力量,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开展了因地制宜的探索,推出基层妇联改革、巧妇贷、巾帼志愿者等举措,让妇女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部分地区全员招商引资暗藏后遗症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