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部的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多年来坚持以工业为引擎,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吸引一批强优企业在此落户,让“工业树”枝繁叶茂、“产业林”生机盎然。截至2019年底,这个西部乡镇有工业企业逾2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南国初夏,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广西三维铁路轨道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火热的生产场景,工人站在自己的工位上将钢筋架子放在指定位置,另一头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在生产车间外的堆场上,整齐码放着一摞摞即将运往各地的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轨枕。这里生产的铁路轨枕,广泛用于各地的高铁和地铁线路上。
“我们今年初将工厂搬到这里,看重的就是这里的区位优势。刚来的时候一度面临招工难,当地党委政府很给力,很快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南宁市欧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楚平说,工厂2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光纤网络产品。
记者在工厂看到,这里建设了先进的无尘车间,拥有工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和机器,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道工序。“目前工厂已吸纳约500人就业,其中90%是本地人,未来还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用工量也将增加到800人左右。”胡楚平表示,公司为全球300多个广电或电信运营商提供服务,产品出口至俄罗斯、印度、菲律宾、越南、南非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4亿元。
黎塘镇党委书记陈良洁介绍,作为全国重点镇、广西工贸型特色名镇,黎塘镇的工业经济在广西乡镇中名列前茅,企业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欧美国家,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宾阳县16个乡镇中,黎塘镇财税收入占全县财税收入的比例一度超过60%。此后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各地公路建设迅猛,黎塘镇的铁路交通优势被弱化,工业经济也一度滑坡。
对此,当地历届党委、政府保持战略定力,毫不犹豫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工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在实际工作中,黎塘镇拓展空间规划,坚持城镇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积极构建当地工业园区“一区多园”新发展格局。
同时,积极储备工业项目用地,加速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按计划开展标准厂房建设工作,完善园区排水排污、供水、供电网络、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建设。同时,加速招商项目落地投产,近三年来实现几十个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建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截至2019年底,黎塘镇税收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在这里,共有4家上市公司、15家广西知名企业、11个广西著名商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黎塘镇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落实强首府战略,在措施上做好“加减法”,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市场主体和群众生活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复工复产中企业招工难、贫困户就业难等问题,黎塘镇积极推出复工复产“绿色通道”,一方面全面排查包括贫困劳动力在内的务工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招聘、发放张贴企业宣传材料、有奖推荐等方式为企业招募工人,同时协调人社等部门集中包车免费输送人员外出务工。同时,为企业协调1000多瓶消毒水、120支体温枪和两批口罩等物资,“让服务跑在企业困难之前”,努力减少疫情期间企业的复工复产阻力。
在南宁浮法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由于高度自动化,整个车间看不到几个工人。公司副总经理严斌介绍,公司主要生产玻璃原片,可深加工为冰箱隔板等家具家电玻璃成品,广东是主要销售市场。“春节以来,我们的玻璃生产一直正常进行,受疫情影响,产品销售一度困难,部分产品积压。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如今市场回暖明显,销售难得到缓解。”
为助推当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黎塘镇加大全方位服务企业力度,与企业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全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企业,今年黎塘镇将努力培育东方广视等6家企业新建投产入规,使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增加年产值4亿元。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资。
陈良洁表示,当地用足用好援企稳岗政策,积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实行“问题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对规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办结时限;按照“谁负责、谁落实”的原则,围绕工业经济指标和企业的具体困难,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加大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严格落实对新增规上企业的奖励政策,对成长型企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