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粮仓”的痛与变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湘西粮仓”的痛与变
2019-12-24 作者: 记者 白田田 长沙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好山好水,好景好橙,你带着橙意而来,我也橙心相待……”湖南大湘西地区的溆浦县大江口镇,沅水两岸的半山腰,有一条几公里长的柑橘种植带。到了脐橙收获季节,“电商达人”查显菊一边在果园里采摘脐橙,一边进行网络直播推销,不到一个月时间已“带货”两三万斤。而在4年前,她家还出现过严重滞销,满屋子堆放着卖不出去的脐橙。

  在溆浦县,查显菊的经历,正是农业“痛”与“变”的一个缩影。

溆浦县祖师殿镇果农在给梨树套袋。记者 白田田 摄

  光环不在 农业大县的“老套路”玩不转了

  怀化市溆浦县,有着光辉的农业历史。地方志中这样表述:溆浦是农业大县,盛产稻米、水果等农产品,境内水果品种有300多种,素有“湘西粮仓”“南方水果之乡”的美名。

  近些年的溆浦,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打开湖南省地图,环顾溆浦周边,同属怀化的靖州县,“靖州杨梅”在湖南省内打响了名气,每年举办的“靖州杨梅节”声势浩大;麻阳县喊出“北有冰糖心,南有冰糖橙”的口号,冰糖橙闻名遐迩;更不用说北边相邻的益阳市安化县,黑茶已经形成大品牌、大产业、大气候。

  “久负盛名,骄傲自信了几代溆浦人。”溆浦县委书记蒙汉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溆浦的农业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说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没什么”,真正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响的又有哪些呢?

  记者在溆浦县蹲点调研,发现除了品种、品质、品牌等常说的表象,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上”而不“下”。为了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溆浦县有关部门想过不少办法。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溆浦县委政府推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生产模式,启动“十乡百里十万亩枣子带”项目,后来又实施“东林、西桔、南药、北枣”战略,规划了产业发展蓝图。

  一些基层干部反思说,过去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产业,没有发挥农业、农村、农民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产业发展陷入“沉寂”。

  “产”而不“销”。赵万军是溆浦县的资深果农,“过去只重视种植,不考虑营销,等着别人来收购,没有品牌知名度,价格也卖不上去。”赵万军指出了症结所在。

  溆浦县西边的大江口镇是柑橘主产区,沿着沅水两岸的柑橘林漫山遍野。记者了解到,前些年,当地多次出现柑橘大量滞销、积压的情况,有的农户心灰意冷把树砍了。这几年,又有很多外省知名产地的经销商前来拉货,贴上“某某脐橙”的标签转手卖出,溆浦柑橘为他人做了嫁衣。

  “虚”而不“实”。产业发展需要市场主体,然而一段时间里,很多市场主体有名无实。

  溆浦县产业扶贫联席办主任姜勇说,千家万户自主发展小微规模种养产业存在“一盘散沙”的先天不足,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销售市场化等程度较低,而很多合作社处于无资金、无人才、无技术、无实力、无经验的“空架子”状态,市场主体发育存在先天不足。

  转变职能 政府不是推动产业的“全能王”

  溆浦的农业转型之变,还得从政府的职能转变说起。

  不久前,溆浦桥江镇政府会议室举办了一场特殊“路演”——“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公开遴选评审会。镇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干部、企业老总、合作社负责人和村民代表数十人齐聚一堂,对6个产业扶贫项目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方能获得产业扶贫资金的注入。

  “四跟四走”,是指“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政府部门的作用不是“包办婚姻”,而更像是“风险投资人”。对于其中一个养牛项目,桥江镇党委书记刘岳清直接发问:哪些地方有大型牛市场?现在市场价格最高多少、最低多少?一个人能喂几头牛?

  “不能没进行考察,没想清楚方案,就盲目上马。”刘岳清说。最后,他指出养牛项目的模式设计有问题,建议从“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方面进行调整,还建议合作社负责人到贵州去购买小牛。这位乡镇党委书记俨然一位“牛专家”,说得合作社负责人频频点头,心服口服。

  这只是溆浦县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姜勇认为,首先要承认农业产业项目存在风险,从而做好风险防控,确保资金安全,不要搞不切实际的项目。政府部门的角色之变,在于不是主导而是引导,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建好环境、做好服务。

  葛竹坪镇位于雪峰山区,气候适宜猕猴桃的生长。近年来,“资本下乡”开发种植了数千亩猕猴桃基地,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举办猕猴桃节,邀请“网络大V”前来拍摄、宣传,乡镇干部也当起了“推销员”。同时,葛竹坪镇还积极探索“旅游+”模式,通过举办“山背花瑶特色产品年货节”等活动,带动高山有机稻等周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市场唱戏,政府“搭台”。葛竹坪镇党委书记罗志华学经济出身,他深知农业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政府不是全能的。”罗志华说,现在乡镇不会盲目开辟新产业,而是要相信市场主体和群众的选择,把原有的优势产业做起来、强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政奖补。

  从长远来看,还要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今年5月,相距100公里的溆浦县北斗溪镇宝山村和祖师殿镇清潭村、坪头村签订了产业扶贫项目“飞地”模式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祖师殿镇的两个村以121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宝山村高山云雾绿茶专业合作社,前者将每年获得固定分红,而后者获得资金注入后可扩大生产。

  政府牵线搭桥,决策的主体还是村级组织和村民。祖师殿镇清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汉舟说,工作队和村干部前后花半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考察了3个产业项目,反复比较各项目的优缺点。最后,他们认为宝山茶叶质量可靠、不愁销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小,最后所有的贫困户都签字同意。

  农业变革 新老农人流行“新玩法”

  除了政府的引导,溆浦县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也在掀起一场场“销售变革”“技术变革”和“观念变革”。

  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刘生胜对此感受明显。1976年出生的刘生胜以前在浙江从事工艺品电商行业。2016年,他带着30多人的团队回老家溆浦做农产品电商销售,成立了嘉菲农业公司。站在“新电商”的风口,这家农业公司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2018年,嘉菲农业公司在溆浦一年的订单做到了100多万单。仅“双十一”当天,就销售了10万单、100万斤柑橘。

  下一步,刘生胜的“野心”更大。他告诉记者,计划从“销”向“产”延伸,在溆浦建设一个“数字化农业基地”,作物的光照、湿度、施药量都可以在“数控中心”进行监控,产品还可以实现深度溯源。

  相比于刘生胜,同样返乡创业的何时满做的是“小而美”的农业。2015年,何时满开始在家乡流转土地种果树。他坚持走高端、高品质的路线,施有机肥,人工除草。去年遇到冰冻天气,他“下血本”搭建简易大棚,以确保柑橘过冬。何时满说,今年收获的水果早就在朋友圈里被预订一空,有的客户还直接将整株果树包下。

  曾被称为溆浦“果王”的李永华,今年已经77岁,最近20多年来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种植柑橘。几乎每天早上6点,他都会去往基地,常常在果园里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看到苗子长得好,就是一种享受和快乐”。

  有人说,李永华做的是“灵魂农业”。事实上,在农业变革的浪潮中,像他这样的传统农人也在谋变。李永华说,原来溆浦种的柑橘都是老品种,市场不断萎缩。这些果树把土地占据了,现在要抓紧引进新品种,同时打造叫得响的“溆浦脐橙”品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资金规模全球居首 万亿创投行业“大而不强”

资金规模全球居首 万亿创投行业“大而不强”

不少创投机构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困惑”,一些业内研讨的会议甚至变成了“吐槽大会”,创投行业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

·每天,5000万份外卖垃圾威胁城市生态

天津港:逐梦深蓝 全力打造“一流港口”

天津港:逐梦深蓝 全力打造“一流港口”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一年来,天津港在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上快马加鞭,逐梦深蓝,一座现代化东方大港的轮廓愈加清晰。

·包钢集团:“四降两提”重燃发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