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井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走出深井
——山东梁宝寺能源“11·19”事故被困人员突围纪实
2019-12-06 作者: 记者 陈灏 魏圣曜 济南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他饿了那么长时间,出来时就想着喝上半斤酒、啃俩猪蹄子!”说起丈夫闫西阁从井下脱困的经历,胡苹苹尽管仍有些后怕,但向来活泼开朗的她,还是不忘挤兑丈夫几句。

  11月19日夜间,山东能源集团旗下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一处掘进工作面发生火灾,闫西阁等11名矿工被困在900多米深的矿井下。经过36个小时的营救和自救,他们通过风筒越过火场走出深井,过程堪称完美、结果堪称万幸。

  只是,心理上的“深井”,还需要他们自己慢慢走出。

  被困井下:一头是岩层,一头是火场

  半个月前,当胡苹苹终于听到电话里传来丈夫熟悉的嗓音时,她一直压抑着的情绪和哭声瞬间迸发——这个象征着平安归来的电话,迟到了近30个小时。

  闫西阁是梁宝寺能源公司掘进二区维修工,每次下井和升井,他都要向妻子报个平安。但11月20日上午,胡苹苹一直没有等来闫西阁升井的消息,而是看到了梁宝寺能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的新闻。她连忙坐了一个半小时的车赶到矿上,眼前繁忙紧张的救援景象,和闻讯赶来的公司负责人,证实了她的担忧。

  此时,900米深的井下,闫西阁与工友们已被困十多个小时——

  2019年11月19日20时46分,梁宝寺能源公司安监员刘德华向地面调度中心报告:在3306采区掘进迎头往外200米处的高冒点发现烟雾。现场处置效果不佳,调度室下令撤人。刘德华最接近起火点,本可第一时间撤离。但他报告完情况后,反向而行赶往掘进迎头。在那里,有9名工友正在掘进作业,闫西阁正是其中一员。

  “晚上9点多,刘德华跑过来说外面冒烟了,让我们撤。”掘进二区副区长阴文元回忆说,当时他正指挥队员进行顶板支护。得到通知后,大家立即停下工作,有序撤离。但没想到火势发展太快,撤离到起火点附近时,滚滚浓烟和浓度飙升的有害气体让他们再难前进半步。9名掘进队员、安监员刘德华和防冲击地压巡检员路则秋,11人被困在200米长的巷道里——一头是冰冷的岩层,一头是高温和浓烟。

  阴文元带领大家离开火区、返回迎头,并向调度室汇报了现场情况。随后,他们打开通风设施,静待救援。

  随着时间推移,火区温度持续升高。晚上10点多,供电、通讯中断,万幸的是高压水管、风管以及风筒运行依然正常。11名矿工按照平日安全培训的要求,关掉10盏矿灯,轮流安排人探查情况,并不断尝试向外传递信息。

  阴文元说:“我们知道,外面的人会来救我们的!”

  艰难救援:路上半小时,作业900秒

  正如阴文元所笃信,知悉11人被困后,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1月20日凌晨,肥矿集团矿山救护大队率先抵达现场。

  队长刘辉告诉记者,井下的救援条件极为恶劣:能见度低到“手贴在脸前都看不到”;一氧化碳浓度最高接近8000ppm,吸入后有致命危险;最高作业温度超过60℃,救援人员负重20多公斤,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作业地点,但高温下氧气只能支撑900秒作业,救援举步维艰。

  生死攸关处,分秒必争时。地面上,各路救援力量不断向梁宝寺能源公司集结:11辆救护车随时待命,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火灾治理专家赶来了,重症医学科、烧伤科的权威专家从北京赶来了,山东省矿山救援经验最丰富的专家赶来了,兖矿救护大队、淄矿救护大队、新矿救护大队也驰援现场……

  在救援指挥部的安排下,救援队员一边保障井下通风、降温,一边使用高压水枪、惰性气体尝试灭火;灭火弹、无人机、灭火机器人、侦察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也被派上阵……

  然而,现场状况却让救援人员绷紧了神经。有熟悉煤矿救援的人员告诉记者,要灭火就必须隔绝氧气,但要救人就必须保障供氧充足,这是天然的矛盾。以往的矿山事故也证明,被火场堵在井下,生还概率渺茫。而井上表现良好的灭火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在井下全部失灵,似乎也在印证这些判断。

  火场跨不过去、被困人员联系不上,在所有办法陆续失灵后,救援指挥部坚持认为,井下供水管、通风管和大直径风筒完好,能形成适合生存的安全港。他们要求通风设备保障运行,持续向迎头位置输送新鲜空气;紧急从周边调集冰块制造冷空气,尽可能为被困人员降温;在地面安排2台千米钻机,以备打通联络通道。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井下被困人员也在寻找脱困途径。刘德华说,他们最初尝试在井下挖条沟,想将烟引走、为人员离开创造条件。挖了约20米之后,体力不支不得不放弃;有人提议从风筒逃生,但当时风筒不仅温度高还有烟雾,并不适合冒险。

  在此期间,供水管道出现故障,停水4个小时。闫西阁等人乐观地以为,这是救援人员要通过管道送牛奶了,但等来的还是清水……又累又饿,外边又始终没有消息,有矿工出现了恐慌和焦虑情绪,甚至想冒险冲出火场——鲜为人知的是,另一端的救援队也想过要拼死冲进火场,但被及时制止。

  火场内外,漫长等待中的每一秒,都如泰山般沉重。

  脱离险境:看得见阳光,触不得心伤

  让所有人意想不到却又期待万分的结果,出现在11月21日早晨。

  “我们已经到达联巷了,请求救援……”当天早晨临近9点,调度员张超突然接到井下被困人员打来的电话,确认身份后他懵了一瞬,随后在调度室亮开嗓门畅快大吼:“人都出来了!”

  给他打电话的是刘德华。这天早上7点左右,他们看到起火点有明火,随即意识到必须抓紧时间逃生。一番探查后,大家发现风筒里的烟雾随着持续通风已经消散,通过风筒爬出去的方案被一致认可。

  直径80厘米的风筒,是用类似帆布的耐火材料制成,吊挂在巷道中。万一逃生时风筒掉落或者损坏,逃生必然失败。身为维修工,闫西阁最熟悉风筒,他承担了“开路”的职责;年龄最大、最熟悉安全生产的刘德华“压阵”。

  出发前,大家最后一次“划重点”:爬行时打开矿灯,自救器挂在胸前;每人拿一段铁丝,发现风筒有破损要立即用铁丝绞住;两人间隔七八米,保持频率和间距……

  “一节风筒10米,爬过了几节我都记着。”闫西阁说,风筒里风很大,人在里边根本睁不开眼;刚开始爬的时候温度就很高,到达着火点时有人身上烫破了。但突破30米火区之后,风筒温度迅速降低;继续爬行一段距离后,矿工们抵达井下3306泄水巷附近,那里有一部电话可以与井上联系。

  前前后后,他们爬了220米左右。刘德华率先出来,拨通了调度中心的电话。半个小时后,他们在救援队员的帮助下抵达井下安全区域;10时18分,11人全部安全升井,被立即送往医院。

  “可不可以给媳妇打个电话?”第一个升井的闫西阁,念念不忘的是给胡苹苹报个平安。

  “这是一次科学施救与冷静自救的完美结合!”回顾他们逃生的经历,事故救援专家组组长、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王端武说,有效的外部救援确保了11名被困人员的生存环境,积极有序的自救让他们及时脱险。他们通过风筒实现逃生,也为今后地下矿山的安全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经过医治,11名矿工已经全部出院,健康无碍。走出深井、重回阳光之下,这些天他们听得最多的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在他们面前,还有一道无形的深井需要走出。

  “以后不打算下井了,家里不同意。”对今后的生活,一名脱困矿工说,虽然有惊无险地脱离困境,但被困井下36个小时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仍需要时间去抚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每天,5000万份外卖垃圾威胁城市生态

每天,5000万份外卖垃圾威胁城市生态

李志红表示,以平均一个外卖产生餐厨垃圾50克计算,各大平台一天5000万个订单的垃圾总量约为2500吨,大约需要250辆中型货车才能装下。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多重难题待解

创新科技实力赋能国企“走出去”

创新科技实力赋能国企“走出去”

新时期,国企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科研创新,未来国企“出海”将更具竞争力。

·奋斗 创新 攻坚——中国航天传承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