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到孙光荣老师,是今年7月13日孙老师点评我授课时。遥想15年前,我作为第一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有幸成为孙光荣老师的学生,彼时的我虽已是博士生导师,却自知仍是中医学里的“小学生”。犹记得,彼时班主任孙老师神采奕然,精力充沛,一字一句掷地有声,让我们又敬又畏。
2019年,我作为第一届优秀临床人才代表,受邀成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讲师。再见老师,这位国医大师仍事必躬亲,亲自请来中国顶尖名医,独自挑起班主任大梁,每每授课必一侧旁听,课后点评虽只寥寥数语,却一语中的、精妙准确、画龙点睛。
这次重聚,我有幸与孙光荣老师促膝一谈,虽诚惶诚恐,却深深受到教育和启发。他在谈到培养中医人才时提到,中医药文化传承有6个层次,即医德、医道、医学、医法、医术和医器。孙光荣老师用“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八个字评价我,认为我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学、法、术、器,更是德和道。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孙光荣老师才是向我传授医德、医道,令人感佩之“人师”。
医德传承:“仁德”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
医者,仁也。王好古《此事难知·序》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孙光荣老师一生坎坷,却总能泰然处之,初心不改,不断进取。他倾注心血几十载,为中医药学继往开来,他认为“做中医一世,唯求为国为民为中医立德、立功、立言,能做多少做多少,但求心安”。
孙光荣老师常说,经师常有,而能教授“医德”“医道”的人师不常有。医者,不仅是治病,更是救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我的诊疗方向已经从治病、帮助病人,向帮助病人家属、帮助社会拓展开来。“尽绵薄之力施仁术仁心”,这是孙光荣老师馈赠给每一个学生的宝贵财富。
“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正如孙光荣老师所说,“医学发乎仁心,‘仁德’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更是每一位中医人的立足之本,是我们传承中医所不容缺失的初心,是中医践行不能丢失的魂灵。”
医道传承:下可治病,中可医人
7月13日长谈时,孙光荣老师思路清晰,所论之处无不令人折服。说到医德与医道,他感慨良多。他提到,如今中医止于术,着实令人扼腕,中医之道实则是自然之道——下可治病、中可医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如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说:“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道,是学问至高的智慧与规律所在。
老师提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因时因人因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制宜观”等中医理念,是世代传承的“中国式办法”,用好这些“办法”,既可救死扶伤,亦可令民富国强……讲到此处,孙光荣老师十分激动,语调也高昂起来。
中医的学、法、术、器: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谈到培养中医人才时,孙光荣老师提到中医药文化传承有6个层次,除了前面提到的医德和医道,还有医学、医法、医术和医器。
为此,孙老师曾撰文发起号召,中医医学的传承,中医人要做到“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而不是挂着中医的牌子、不走中医的路子;要“彰显中医学特色优势的真正范式,而不是模仿、套用、攀比西医诊疗、科研、评价模式”;“提高临床疗效是硬道理”,要利用大数据分析、综合、归纳,遴选出国家级、省市级的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并与‘岐黄工程’等专项对接”;要使之“续古器、创新器、利医术”。
为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孙光荣老师敢为先下先、力排众议,十余年来育才不辍,拖着病弱身躯,践行着医德、医道精神;他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有责任、有担当地尽心竭力负责並圆满完成了第一批起至今的全国优秀人才中医药经典培训工作,为中国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殚精竭虑数十载,国医大师孙光荣医治的不仅是一位位真实的病人,更是中国中医药学。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