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塞上江南”:新时代绘写新画卷
——宁夏平原乡村振兴走笔
2018-06-01 作者: 记者 陈晓虎 靳赫/银川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黄河从甘肃进入宁夏境内后,由南向北斜贯宁夏平原,流程397公里,流经沙坡头区、中宁县、利通区、青铜峡市、灵武市、贺兰县、平罗县等12个县区。2000多年来,这里水面宽阔、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宁夏平原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期,《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这片神奇土地,从产业兴旺的视角,探寻西北内陆地区乡村振兴之路。

  “我的稻米不愁卖”

  阳光和煦,黄河宛如玉带,穿越宁夏平原。

  4月初,记者来到贺兰县通义村,村里正大规模改造稻田,为即将迎来的有机水稻种植、订单销售模式的农业变革做准备。

  “我们村的稻米一直卖价不高,后来我们发现,市场上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改种有机水稻,并在稻田里养螃蟹,在稻田旁挖鱼塘,搞稻、鱼、蟹共生互补的生态立体化种养,我们还把农田旁的道路改造成蔬菜长廊,种有机蔬菜。”通义村支部书记马瑞宁告诉记者,有机食品虽然市场价格高,但对种植环境、技术等要求十分严格,在栽培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而且土地还要经历3年转换期,才能通过测土认证。

  同时,通义村通过成立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并发展有机水稻认种,将农田分割成若干片区,由企业、城市家庭认领片区土地的收获权。去年,客户在通义村认种一亩地,需交3000元认种费,平时田里农活由村里的合作社完成,客户闲暇时则可以前来体验农事、休闲观光,田里产出的有机大米、有机蔬菜和生态鱼等农产品全部由合作社配送到客户家。

  这种模式很快获得市场认可,今年通义村又和银川市一家农村电商企业达成产销合作,解决了农产品长距离配送问题,还联系到浙江一个大客户,认种面积由140多亩扩大到4000亩,每亩地认种费也涨到了5500元。“产业发展有了盼头,我们干事也更有劲头。”马瑞宁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指出在哪挖鱼塘、在哪建蔬菜长廊、稻田和鱼塘里的水如何循环利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过去我们合作社种稻子,除去成本,一亩地年收益大概500多元,现在采用有机水稻认种新模式后,预计每亩地年收益至少能翻一倍,而且有订单,我们的稻米不愁卖。”宁夏荣辉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荣辉说。

  稻米不愁卖的不仅有通义村村民,在宁夏多地,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让普通农户更紧密地对接市场。在平罗县,中粮米业(宁夏)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稻米收购订单量达5万亩,只要稻米符合订单要求,就不用愁销路。

  “订单农业还能有效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比如市场上长粒米比较受欢迎,但本地农民习惯种圆粒稻,我们把长粒稻收购价提高,每斤比圆粒稻高出0.1元,农民见到实惠,纷纷改种长粒稻。”公司副总经理杨长玉说。

  不仅如此,中粮米业(宁夏)有限公司还结合订单农业,推动农业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长期以来,宁夏大米因干旱、昼夜温差大等气候因素存在碎米率过高难题,卖相不好,影响市场售价,公司在订单中让农民较传统时间提前十几天收割水分含量更高的“湿谷”,再通过大型低温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处理,把整精米率由30%多提高到50%以上,大米售价提高的红利传导给农户,并产生鲶鱼效应,带动当地中小型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纷纷更新种植技术和加工设备。

  平罗县农牧局局长马立军说:“近年来,各地都尝试发展订单农业、认养农业、土地入股、统种分管等农业经营新模式,在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的同时,还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有效提高农业附加值,让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真正看到了希望。”

  “职业农民”受热捧

  大风不时将农田里的尘土翻卷而起,灵武鑫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负责人王海刚在田埂上一手按住图纸,一手指着四周农田,和几名农民热烈地讨论着今年农业生产全托管规划。

  近年来,宁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提供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单项农业生产性服务,还提供农业生产全托管这种“打包式”服务。“农民托管土地,每亩地每年750元托管费,地里的活我们服务站全包了,还保产量、保质量,农民只等庄稼种出来卖钱就行。通过我们牵线,农民还和粮食加工企业签了订单,收益更加稳定。”王海刚说。

  王海刚的服务站配备了各种大型农机具,还成立了一个拥有20多台植保无人机的飞防队,生产效率较传统作业方式大大提升,而成本则明显下降。“我们一天能平整上千亩土地,并且通过水稻精量穴播技术,每亩地可以少用十几斤种子,直接节约30多元成本。同时,由于农资用量大,我们和供应商商量,改小包装农资为大包装,又能享受到批发价的优惠,类似的节本增效措施还有很多。”王海刚说。

  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手段让更多农民看到实惠,纷纷将土地托管,今年王海刚的服务站土地托管面积由2200亩迅速增加到7960亩。“我家的20亩地全托管了,去年委托服务站按照企业订单要求种植优质水稻,刨去托管费平均每亩地净挣1200元,服务站还雇我干田间淌水等零活,一年打工收入近8000元。以前我自己种水稻,一亩地年收益最多七八百元,这还没扣除自己投入的劳力。托管增收效果太明显了。”杨洪桥村村民李怀说。

  记者在宁夏多地农村走访发现,像王海刚这样懂市场、有技术和实力的职业农民受到各方追捧,他们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农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华泰农生产基地里,成排的日光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育苗温室里,几名技术人员熟练地将番茄苗和野茄子根嫁接在一起,一旁十几名农民麻利地搬动着嫁接好的种苗,由于嫁接的种苗抗病虫害能力强,市场上供不应求,生产基地工作人员都在加紧赶工。

  “我们流转了5000亩土地集中经营,建设、租赁温棚共计1600多座,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瓜菜,配套建设了蔬菜保鲜冷库、高标准育苗温室等设施,还有稳定的市场,效益相当可观。”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立宁说。

  据陶乐镇党委书记丁志军介绍,华泰农公司带动周边38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长期合同工人均年收入可达48000元左右,季节性临时工每天也有100元左右收入,设施蔬瓜菜产业成为带动镇上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事实证明,只要够专业,当个职业农民也很有前途。”范立宁笑着说。

  “田园一体”乡村游

  3600多亩有机稻田像一张巨毯,在贺兰县四十里店村“稻渔空间”生态产业观光园里铺开,有机瓜果采摘园、小木屋、休闲娱乐及垂钓餐饮区、农耕文化科普教育长廊点缀在稻田旁,构成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田园游画卷。

  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文头戴遮阳帽从田间缓缓走来,自从打造起“稻渔空间”,这名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在田间地头巡视的时间明显增多,皮肤已晒得黝黑。“经营方式变了,不多操心不行。原来这片地是村民的稻田,通过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将农业与旅游、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元素结合在一起,明显提高了土地收益。”赵建文说。

  依托成片的有机稻田,“稻渔空间”发展稻、鱼、鸭、螃蟹等立体种养,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去年还用五彩水稻打造巨型稻田景观图案,并举办插秧节、丰收节、农耕文化节、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了20多万游客,卖出了150万元的鸭子、鸭蛋、鱼、螃蟹、有机大米等农产品,每亩地收益突破1.2万元。

  “一些人认为搞农业效益不高,那是没看到农业的发展潜力。今年我们会利用鱼塘和稻田的水循环系统,将鱼粪直接还田,用以替代有机肥,进一步节本增效。”赵建文说。

  记者近日在宁夏多地走访发现,不少农村尝试通过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其中一些农村在融合中不但突出了地域特色,还将农耕民俗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4月中旬,记者来到利通区牛家坊村,看到民居、休闲农业生态园、农家乐像是镶嵌在一片桃林里,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令人难以相信这是西北农村。村里900平方米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着1万余件旧时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农耕文化体验区里老油坊、老醋坊、石磨面粉坊依次排开,游客既可以体验劳动,也可以购买产品。

  “在我们村不但能欣赏田园美景,还能体验农村传统文化,所以游客爱来,来了也能留得住,光村上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这几年的参观人次就超过12万。”牛家坊村村主任马尚民说。

  据介绍,依托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和民俗特色,牛家坊村初步打造起乡村旅游产业链,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2800元。

  “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发展田园一体的乡村旅游,给我们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马尚民说。

  一枚鸡蛋“链”产业

  5月上旬,记者走进位于青铜峡市邵刚镇的宁夏顺宝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大门,几乎闻不到传统养鸡场里的强烈鸡粪味,如果不是工作人员在旁介绍,很难想到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蛋鸡存栏量超过100万羽的蛋鸡养殖企业。在这家企业里,一枚鸡蛋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下形成一条比较系统的产业链。

  经过数道“关卡”消毒,记者才进入蛋鸡养殖区域,看到所有鸡舍均经过密闭化处理,与外界人员严格隔离,鸡舍内采用德国进口智能化饲养设备,并有自动调控温度、湿度、空气的内控系统。3条自动传送带将鸡蛋、鸡粪、饲料分离传送,自动化蛋品拣选设备对每一枚鸡蛋进行检测、杀菌、喷码和分级处理,鸡粪则通过地下输粪带送入发酵处理系统。

  公司董事长胡登吉说:“传统蛋鸡养殖只注重鸡蛋这个主要产品,将淘汰的老母鸡、鸡粪等视为副产品廉价处理。而我们将工业理念引入农业,不但注重规模化生产,还衡量每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产出,在产业链上寻求效益。所以从饲料加工开始,我们便严格把控质量和成本,同时将日龄超过300天的母鸡加工成白切鸡,将鸡粪做成生物有机肥,发酵池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

  按照产业链发展思路,宁夏顺宝公司不但实现年产鲜鸡蛋1.44万吨,还设计建设了全产业链生产设备,具备饲料年加工4万吨,肉鸡年加工60万只,固体、液体生物有机肥年加工4.5万吨的生产能力,形成饲料加工、雏鸡培育、蛋鸡养殖、鸡蛋分选、肉蛋产品和有机肥加工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年产值达2.5亿元。公司效益提高,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效果也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宁夏顺宝公司已解决周边170多名生态移民村民的就业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多人。“以前家里收入主要靠我外出打工,每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工作还不稳定。现在我在公司车间上班,有了固定工作,每月能挣4000多元,而且离家近,不用在外漂泊。”青铜峡市同福村村民康建说。

  一直以来,粪污无害化处理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面临的难题,而在宁夏顺宝公司,鸡粪全做成了有机肥,市场供不应求。公司项目总监陈彭生指着快见底的有机肥库存说:“我们的有机肥通过了欧洲权威检测机构欧陆集团的认证检测,产品卖到宁夏、甘肃、陕西、青海、海南等地,订单多,现在的问题是生产跟不上。”

  在利通区扁担沟镇烽火墩村,宁夏顺宝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广受当地合作社和果农青睐。“消费者越来越关心农产品品质和营养,过去单纯靠产量增加收益的路子很难再走下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将经营重点放在提高苹果品质上,这就需要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吴忠市玉静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郭小平说。

  由于烽火墩村水土自然含硒,加之宁夏顺宝公司生产的有机肥可以增加果园土壤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这样当地的苹果因富硒而形成品牌,“扁担沟富硒苹果”为此打入城市高端市场。“过去一斤苹果只卖几元钱,现在我们一盒6枚装的苹果就能卖88元。”郭小平说。

  扁担沟镇镇长马光义说:“有了好产业,镇上的‘乡村振兴’就有了抓手。未来我们准备在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建设一条苹果、葡萄、西瓜、枸杞等田园采摘旅游线路,促进农业和旅游、餐饮业等行业联动发展,进一步拉长乡村三产融合产业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传销组织“黑恶化” 路数堪比邪教

传销组织“黑恶化” 路数堪比邪教

他们将“人”变成传销的“产品”,通过暴力和强力洗脑等方式迅速将受害者培养成犯罪工具,组织裂变迅速,路数堪比“邪教”。

·手机流量“非正常消耗”成通病

国企抱团“造血式”扶贫

国企抱团“造血式”扶贫

面对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西部地区,也在国有企业的帮扶下,走上摆脱贫困的道路。

·四川国企“走出去”进入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