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先行者,易到用车在资本大战中接力不济,先后被滴滴、神州、Uber三家平台超过,沦为了市场二流品牌。
正当业界认为易到用车就此消沉退出市场之际,易道用车开始了回光返照:继2015年11月推出“充值返现”活动之后,近来又再次玩起了“充值返现”——充值100返100,多充多送。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胆量,然而这种直接打半价的做法,资金实力最庞大的滴滴都不敢做,为什么易到用车反而先行一着?
就此,我们经过了体验,发现易到用车所谓充100返100背后存在诸多猫腻。
在体验中,笔者通过易到用车充值500元后,到账1000元。我们做了一次从北京航天区北到远大路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的测试,在提交用车需求时显示:约22元,充值100%返现相当于11元。但等实际达到后发现产生的费用是36元,而同样的线路笔者使用滴滴的快车测试几次后,每次产生的实际费用约为10元人民币左右。
为了增强体验的客观性,我们又在不同时间段测试了不同的路线,基本发现每次所产生的实际费用都大大高于事先预估的费用,而且系统提示的车内矿泉水、免费WIFI等服务也基本上没有司机提供。
有意思的是,易到用车甚至让挂外地车牌的车也加入进来,这对于一些需要穿越主城区的用车需求来说,无疑大大增强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而这些新增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需要用户来无条件承担。
以本人前段时间进行的测试为例,从航天桥北到万达索菲特酒店,在提交用车需求时显示约56元,充值100%返现相当于28元。但实际到达后,产生的费用为83元,且因为司机绕路(司机给出的解释是“外地车牌无法走长安街”),时间上也从事先预估的34分钟行驶了接近1个小时。
易到用车的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双11式促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先提价再打折。通过这种做法,易到用车虽然没有盈利,但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现金,而预付费模式下的现金流对于企业来说又至关重要。可以说,易到用车为了满足一己私利损害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
“充值返现”的把戏其实神州专车之前就用过,但神州专车的前提是,车是自己的车,品质和服务可以把控。而易到用车为了短期扩大市场份额,活动推出的同时,降低了准入门槛。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车主甚至拿单位和公司的车辆注册,成为见习专车司机,我们也发现一些司机对路况和路标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但也进入了易到用车的司机之列。
避开商业竞争不谈,长期下去,仅仅现存的各种安全隐患就足以使易到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当年淘宝网就是通过降低门槛,入驻了一些不靠谱和卖假货的商户,短期内市场份额得到了扩大,但最终恶性循环下一大批用户逃离淘宝,好在淘宝孵化出来的天猫依靠精品化的策略做大做强,成功完成了用户转移。
现在,易到用车就需要好好学习和吸收淘宝的经验教训,如果一味通过降低门槛的方式让大批不合格的司机进来,在降低价格的同时降低服务质量,那是自己要把自己“作死”:最终用户出逃后,会选择其他的出行平台,易到将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