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时代,人们却更加孤独。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口中仅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独居已经成为美国人主流的家庭形式。在中国,独居生活的老人、中年人、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独自生活是孤独的重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人们变得不善于把握这个时代的社会关系。电话通讯录、社交网络上的好友清单,我们究竟跟多少对象保持着密切接触?而今,行业秩序频繁调整、很多人高频率跳槽,会接触到更多的同事,这其中又有多少人是我们真正值得、敢于信任,能够较无保留的畅谈交心?
孤独一旦生发,很难自行消弭。长期的孤独不仅会让人更难感受到快乐,还会导致抑郁症、自杀倾向和行为、敌意与睡眠障碍。特别是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孤独会使人在原先基础上遭到进一步的边缘化。
孤独者当然会竭尽所能,设法走出孤独状态,但这种努力却难以奏效。美国心理协会成员、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知名作家盖伊·温奇在其所著的《情绪急救:治疗失败、拒绝、内疚等因素导致的各种日常精神伤害的实用策略》(简称《情绪急救》)一书中就对此分析指出,之所以难以战胜孤独,首先是因为人们有痛苦的错误知觉,即觉得自己被人忽略,自己的孤独没有获得重视,因而逐渐采取了某种程度的自我封闭;其次,很多人都会产生“自我封闭的预言”,也就是对自己强调,无法如何努力,都无法战胜孤独,放弃了改善境况的所有努力;第三,陷于孤独的人,因为缺乏社交训练,社交能力会发生萎缩,更可能遭遇尴尬。
盖伊·温奇认为,人们必须重视孤独引发的心理创伤,正视和改变导致作出自我封闭行为的错误知觉;不畏失败和尴尬,设法强化“人际关系肌肉”,努力开拓新的连接、深化现有的关系,从社交成功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意义和满足;在此基础上,还应尽量减少孤独导致的情绪困扰。
他在《情绪急救》一书介绍了基于以上三项原则的具体调适治疗思路,并结合他本人主持过的调适治疗案例深入阐述了走出孤独的可行思路。例如,刻意将那些合理的、现实感强的成功场景视觉化,通过想象这些成功的场景,使我们更可能在类似机会、场景出现时识别和利用它们。又如,要敢于正视并发掘出自己的自我挫败行为。再如,触发和强化自己的移情能力,为改善社交关系创造机会。
《情绪急救》一书分章为读者剖析了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反刍、失败、自卑等负面情绪及由此带给人的心理创伤,结合调适治疗案例解释了这些负面情绪的生成和作用机制,介绍了应对每一类负面情绪可供选择的情绪急救技术。这本书中提出的情绪急救技术和疗法,均符合临床心理学等科学学科的原理,且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有助于读者增强自我情绪的调整能力。
当然,在笔者看来,这本书的更重要应用意义在于,可以让读者更为深刻的认识到负面情绪对于人的精神健康、心理安全所可能形成的巨大威胁。很多时候,人们囿于负面情绪,却误以为是自己的专注度不够,陷入进一步的自我内疚,出现多种负面情绪的交织,形成更大的精神压力。例如,书中第一章提到的因(被)拒绝带来的情绪伤害,就十分常见,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危害性。盖伊·温奇说,被拒绝,在小事上遭遇拒绝,会冲击人的自尊,而人遭遇严重拒绝(失恋等),会带来剧烈的情感创伤,很多人将变得失去理性,无法调用合理的逻辑想清楚问题,甚至可能具备攻击性——很显然,只有重视这类负面情绪及其带来的精神创伤,才能采取有效方法给予调适,避免持续处于心理创伤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