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沿山河(缪宜江/摄) |
扬州是有名的“淮左名都”,城区西北为丘陵冈区,地面高程10至30米,南部为平原圩区,地面高程5至10米。历史上蜀冈丘陵的来水,要通过瘦西湖、北城河、西城河、外城河分别排入古运河。
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回忆道:1954年大水后,为解决丘陵冈区的排水出路和两岸的排涝问题,1957年在原扬州市郊区与邗江县交界处开挖了西排涝河(现名新城河),北起蜀冈南麓,向南到迎新桥再折向东,至龙衣庵出古运河,全长6578米。这条河一度时期有效保护了扬州城区、郊区、邗江、市农科所、军分区农场等范围内30.5平方公里、近1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瘦西湖风景区、西北郊大专院校、工厂企业,以及一万余亩蔬菜基地的防洪安全。
多年后,由于河道土质沙化,缺乏管理,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严重,工程效益日趋降低,一遇暴雨,山洪下注,泛滥成灾。1984年7月20日丘陵区突发大暴雨(“7·20”暴雨),暴雨中心在邗江大官桥,5小时降雨270毫米。洪水从西北丘陵向东南平原奔腾而下,西湖乡经圩村及扬天公路近郊五六公里沿线一片汪洋,水深1米左右,周边财产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1984年冬、1985年春,水利部门根据市建规划要求,对西排涝河流域进行全面查勘、测量,并按十年一遇标准规划和设计。全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冈区7平方公里,平原10平方公里,设计最大排洪流量37.66立方米每秒。沿山河到老七里河新开河道310米,向南疏浚长度5220米。工程于1986年3月施工,5月开坝放水,8月全面竣工,建成3055米城西干道(现名新城河路),河道植树1.6万株。
但是由于管理跟不上,河道淤积又日趋严重。与此同时,随着扬州城区的西进东扩,解决城区的防洪问题越来越刻不容缓。把丘陵洪水截离下游城区,沿山河整治工程成为重要的截洪、排洪河道,也是扬州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二期乌塔沟(含分洪道)工程共同组成扬州城西部、北部的城市防洪圈。
徐炳顺介绍,沿山河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部的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带,全长9.8公里。它将河北丘陵冈区的洪水归槽,调向西排到乌塔沟向南入江,不让丘陵冈区洪水进入城区,漫溢平原圩区,免除山洪对扬州城区及平原圩区的威胁。干旱年份还可利用沿山河西闸站以抽补蓄,提高供水保证率。
据了解,沿山河整治工程设计标准为,河道行洪按20年一遇,河道堤防挡洪按50年一遇。工程于2003年12月18日开工建设,于2005年12月底全线建成通水。拓浚河道5.46公里,新开河道4.34公里,西段与乌塔沟衔接处建沿山河西闸站1座,设计排洪流量54.9立方米每秒,沿线建筑物5座,跨河桥梁13座,两岸河坡采用连锁块护土砖护砌和加筋模块挡土墙砌筑,沿河进行了绿化景观布置,工程实施总投资1.9亿元。
沿山河工程建成后,在2006年、2007年、2011年的大洪水年份,防洪效益已充分发挥,不仅保障了扬州城区的防洪安全,而且极大地减轻了平原圩区的洪涝威胁,为扬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除了工程效益外,沿山河生态效益更是明显。现在沿山河边有沿山河路、沿山河村,还有一座沿山河桥。
沿山河村沿着起伏狭长的丘陵山势而布局,整个村落成长条状,集中在山下、河的北岸,全村人口并不多,只有2000人左右,本来叫山河村、厉桥村,上世纪由于和同区内的泰安乡山河村同名,后来地名办干脆将其改成了沿山河村。
全村只有不多的土地,河南岸的1000亩良田,养活了全村的老小。成垄的麦子,成片的秧田,翔集的白鹭,喳喳的喜鹊,一派田园风光。不过大多数年轻人还是到城里打工去了,很多人已搬到城里去了,有空的时候,回老家走走,打扫打扫院落,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进城了,沿山河成了他们寄托乡愁的地方。很多上了岁数的人还是住在这里,他们靠山而居、靠水而居,有山有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城市的快速发展,沿山河又担起了新的使命,它不仅截洪、排洪,如今还成了“清水活水”的西部大通道,一条不可多得的景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