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扬州: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
2015-09-23 作者: 刘水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应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衰,籍水而盛。因为古老扬州有丰盛的水,有世代扬州人对水的一份特别的重视、改造和利用,于是有了城堞百丈,舳舻千里,四汇五达,宝货来集;有了三月烟花,二分明月,十里春风,千家歌吹;有了立邦之基,文明之脉,财富之源,欢乐之本。

  水孕扬州,水润扬州,水蕴扬州,水韵扬州。

  一部扬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江淮大地水环境、水资源的发生演变史,一幅千秋名城水民生、水文化的泼墨卷轴画,一幕人与水相亲相爱、斗智斗勇、悲喜交集、同歌共舞的经典连续剧。

  那么,让我们走进扬州,走进这座传奇的水国名都;走进扬州的水,走进肩负着东南水世界祸福的水工们的故事,让我们在人与水恩怨交织、喜乐与共、跌宕起伏而又瑰丽缠绵的雄浑激荡与交响共鸣里,寻觅亘古“淮海惟扬州”的朦胧倩影,聆听大运亘千秋的动人吟歌,品味绿杨城郭“云锦流淙绿到门”的妙曼韵致,感知“汤里来水里去”的古今治水人御龙制蛟、裁云翦水的执着梦想与豪迈情怀……

  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史上,扬州堪称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个例。它以远离政治中心的番国郡县弱位,铿锵婉转地登上中国经济文化前台,当仁不让地连续扮演了汉唐清通带繁华的主角,几起几落,衰而复苏,留下千秋称道的风流佳话。这一切只能用机缘来解释,而这个机缘的关键词就是水,只因扬州从诞生起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一片不断滋生着魔力与魅力的水国名域。

  瘦西湖(季暑月/摄)

  东南水世界 淮海惟扬州

  扬州有记载的历史,来自于华夏民族的一部古老典籍《尚书·禹贡》,说的是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他把东南部淮河与大海之间的广袤区域名做“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也”。需要辨明的是,禹贡记载的扬州,是一个广阔的地理区划概念,它包含了今日扬州在内,却并非今日扬州。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一方面是“扬州”一名在不同时代常被用来指称不同地理行政区划,直到唐代以后,才成为今日区域的专名。一方面是今日扬州在不同时期也经常变换着称谓:邗、广陵、江都、维扬,毫无疑问,这些称谓大都与禹贡中多水的东南大扬州,有着一脉相通的紧密关联。

  距今一万年前,今日扬州地界还是一个烟波乾坤,茫茫海水一直漫到扬州西南200多里的镇宁山脉。从大量考古发现和卫星拍摄的图片上已经得到证实,绵长的江南山脉就是远古时的黄海海岸线,而蜿蜒起伏的蜀冈,则是昔日的扬州海湾。

  奔腾而来的长江、淮河,在与大海的激情碰撞中,不断孕育和诞生着肥沃的冲积平原。经过近万年海路变迁,扬州,也一步步完成了从近海退至滨江临淮的地理迁移过程。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七千年前,扬州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先民活动的身影。高邮龙虬庄遗址考古证明,生活在扬州地界的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已经懂得制造陶器、栽培稻作和饲养家畜了,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人工优化水稻品种,也是亚洲最古老的稻米实物遗存。周灭商后,扬州城西北郊的蜀冈上有座名叫干邑的部落,也可以说是一个寡民小国。“水边之岸”曰干,依水而建、亲水而居的干邑的出现,拉开扬州域内有文字记载的人居史的序幕。

  公元前486年,在干邑地界上诞生了第一座扬州城。最初人们不叫它扬州,而叫它邗城。2500年间,扬州这个名字,在不同朝代的行政区划上几经嬗变,但毕竟万变不离其宗,并最终理所当然浓缩成为这座城市疆域的专用名称。在这片江、淮、海水系萦绕的黄金三角洲上,凝聚着海的丰富、江的深刻、河的柔情,注定了将会有一些关于水的不平凡的人物出现以及关于水的不平凡的故事发生。

  亟图浚治功 往来资利济

  《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也是一部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书中结尾处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众多水系地区后,发出一声令人惊心动魄的长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古代中国向来把对于水的治理推崇为 “经世之学”、“治国安邦之学”。

  所谓“治国先治水,有土才有邦”。在扬州2500年城市变迁中,浚治利济,始终是一根贯穿江淮地区的主线,艰难而又坎坷地穿系着忧患叠加的社会民生,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功利千秋名垂青史的治水人物和精品工程,为扬州水利史书写着源远流长的佳话传奇。可以说,一部古代扬州水历史,集成着千秋名城人水关系的全部理想、追求、智慧和经验,浓缩着江淮民众悲喜交集、苦乐参半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历程。

  ●从古邗沟到京杭大运河

《隆庆仪真县志》仪征五坝四闸位置示意图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怀着借助水上交通北伐中原的蓬勃野心和满满欲望,从他自己开凿的通江水路登上今日扬州地界。在江岸高地蜀冈上筑城、开沟。这座邗上之城,就是扬州城的起源,这条以邗城为节点向南北伸延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沟,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

  从公元前486年的吴王邗沟,到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在邗沟基础上开出南北大运河,再到公元1293年纵贯中国南北、勾连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这一伟大水利工程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成为人类水利史上一桩煌煌大业,开启了华夏文明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运河时代。

  从古老的吴王邗沟,到京杭大运河,经历了2500多年悠悠岁月。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关于这条河所发生过的无数兴废变迁,虽因典籍记载的稀缺而难以清晰认知,但毕竟仍有许多大地上、传说中的蛛丝马迹可供追索,许多前贤高人凭此考据出卓绝成果,如成书于清代的《扬州水道记》,周密系统地考证勾勒了扬州境内运河水道的变迁沿革;而《宝应图经》,更是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上邗沟在宝应段的十三次变迁,让今天的我们仍可建立起对于这条神奇水道的完整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在今日扬州境内,大运河古老的源头河段古邗沟,依旧清波荡漾,迎曦送月,与胞衣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历尽沧桑的大运河淮扬段,依然千秋而下从未断航,新世纪以来,更以前所未有的贲张活力,出色肩负起江淮航运、淮水归江、南水北调、灌溉兴农的多重使命。

  ●扬州:大运河上的传奇城市

  大运河水千秋流淌,铺陈着通江达海高潮迭起的华丽篇章,缔造着炎黄民族社会民生的生生不息、昌盛繁荣。也让通江达海的扬州,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而繁华的城市。然而,正如大运河能为和平年代的扬州带来得天独厚的福祉;也一样为战乱时期的扬州带来兵火荼毒的惨痛。于是,一次次的建设、摧毁、再建设,运河扬州以水的性格里所特有的执着与柔韧,承传与发展着两千多年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根脉。

  唐代扬州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运行政管理中心。四通八达的物质在这里集散,统辖八州的淮南节度在这里坐镇,新设置的江淮转运使在这里办公。唐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首尾相连的城池,周长40华里,是当时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国内第三大都市。唐代扬州不仅成为国内水路运输网的中枢,还是海上通道的直航港口。亚洲各地商贾在这里聚集,外国商船运输货物在这里中转,各类来华交流人员也都要先到达扬州,才好转往他们想去的地方。扬州已经成为一座空前繁荣的东方国际大港。

  宋代扬州从唐末五代战乱的衰败中渐趋复苏,虽然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宋代运河的漕运量却创下了运河史上最高纪录,运河之名,便是始于此时。水运的繁荣,为扬州城市经济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复苏与振兴的活力,让宋代扬州仍然保持着经济大都市的地位和繁荣。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35个城市中居第三位,仅次于京城汴梁和杭州。经济繁荣带动文化发展,宋代相继有一大批才高望重的政坛巨擘和文坛大家先后到扬州来做太守,王禹偁、韩琦、欧阳修、刘敞、蔡京、苏东坡等,他们在扬州任上不但各有政绩建树,为地方做了许多好事,而且寄情自然,倡导文化,带动了一方风气,留下千古佳话名胜。为唐以后沉寂暗淡的扬州城市历史注入了浓郁的诗意,书写下妙曼温馨的一页。

  清代扬州是全国盐业集散中心,盐业、盐引、盐运、盐商,一连串的盐字,就是无敌财富的象征与化身,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到扬州来营生逐利。明清时期,全国各地豪商巨贾侨寄户居扬州者不下数十万人,形成“商贾什九、土著什一”的格局,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盐商在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热衷致力于扬州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建树,他们造城铺路、办教育、建书院、筑林园、兴诗社、造园林、蓄戏班、印图书、藏古籍、研经史、行医术等等多行公益,使素有“销金窟”之称的扬州,同时成为一座文采富丽的文化雅都。

  ●运河扬州段汇河工技术之大成

  高邮湖风帆再现当年湖漕情景 (张元奇/摄)

  “吴沟遥接汴河开,江上春潮日日回。半夜浆声听不住,南船才过北船来。”清代扬州诗人李国宋这首广陵竹枝词,形象地再现了扬州境内的江淮运河上的繁忙气象。古往今来,大运河上过往的人们,无不为这一河的繁荣、一河的风光所陶醉,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要为这浩大而繁忙的水上通道提供长期完善的航行条件和安全保障,需要有多少技术管理工程在背后支撑。

  大运河是中国运河工程发展2000多年的结晶,也是历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集大成,堪称世界航运工程史上的杰作。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发源地,始终起着大运河通江达淮核心枢纽的作用。大运河扬州段北接淮河,南通长江,中部穿越湖区无数。地势高低悬殊,河况复杂多变,要维持它的长期正常通航,是一件艰巨工程。两千多年来,在如何选择河道合理走向,解决航运水源及水量分配与调节,改善通航设施,保证湖区行船顺利,实现运河与淮河、长江的交汇与安全穿越领域等重大难题上,扬州水利一次次贡献出非凡智慧和卓越创造。

  ●利生惠民的湖塘水利

  古代江淮流域,一度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享有“天下赋税仰仗江淮”,“江淮自古为天下富庶之区也”的盛誉。这繁荣富庶,理所当然有一份贤守良工呕心沥血兴修水利,抗灾保农的劳苦功业。

  古代扬州滨江临海,东南部是江海交汇遗留下的低洼沼地,早期城市人居只能建在西北蜀岗高丘上,在没有大型提水工具汲取江水的条件下,人们早早就开始利用后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修筑塘坝,以蓄山洪、积雨水来解决水源供给。东汉太守马稜“兴复陂湖,灌田二万余顷”;太守张纲开渠引水,勤兴农桑;汉末太守陈登大兴水利,改道邗沟,修筑五塘;东晋太傅谢安筑埭蓄水,航灌两宜;唐、宋、明三代宝应、高邮、江都、仪征兴修湖塘水利蔚然成风。上规模的水塘达14口。清人将塘的作用概括为五利:拦蓄西山洪水以免运河决堤;干旱时以塘水济运通航;为运盐河补水以保盐运;四时蓄水以灌农田;引水入城注城濠、给民用。

  天意即人意 治水须治源

  世界跨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古老华夏农耕国度人与自然的关系,迅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藉水立城、以水为命的扬州来说,尤其面临着一次水资源环境亘古未有的严峻变迁。

  近代铁路兴起的潮涌,彻底冲垮了古中国千年运河漕运体系,几乎是在瞬间里,将枢纽南北交通要道的重镇扬州,毫不留情地抛掷到时代的荒岸,永远结束了坐享千年运河水利带来的巨大福祉和无限风光。经历了百多年战争带来的拉锯式摧残,江淮大地到处疮痍满地、一片破败凋零。让江拥淮抱河湖盈野的鱼米之乡,所剩的只是依旧咆哮泛滥的淮洪肆虐,久经失修欠管、形同虚设的老旧治水设施,以及城市水环境日益恶化。

  翻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下的老扬州城市水系照片,河不成河,湖不像湖,塘不是塘。剩水残岸,浊淖污泥,到处呈现出荒凉破败的景象。

  经历了社会变革期的百年阵痛,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政之要在于治水,“百废待举,治水为先”,新政权把治水作为国计民生的首要大事来抓,为自古汇东南水之利患于一身的江淮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和希望。在全国治水一盘棋的时代氛围、战略规划和宏伟蓝图中,一场全面发展水建设、治理水环境的跨世纪工程在江淮大地展开。

  当代扬州水事业波澜壮阔的六十春秋从这里启程。扬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大干水利,修建防洪、排涝、调水、挡潮、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成功抗御了多次洪涝干旱灾害,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实施了瘦西湖“活水工程”、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瘦西湖扩容工程、市区河道水环境专项整治工程,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将水视作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独特的品牌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利,确立了“治城先治水”的发展理念,以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系统推进“不淹不涝”、“清水活水”、“亲水近水”、“节水护水”城市建设,努力书写好美丽中国、美好江苏的秀美扬州新篇章。

  今年是扬州城庆2500周年,治水事业虽已起航,但任重而道远。扬州人将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加快推进治水兴水新跨越,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考验政府的快速应对能力,疫情爆发初期韩国政府的应对不力受到多方诟病,目前正面临新一轮防控形势的严峻考验。

新农合基金成"唐僧肉" 不法"中介"联手医院行骗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1号店和亚马逊这5家综合性购物平台购买了智能手环和家庭装洗衣液两种商品。综合来看, 1号店在退货政策执行上表现比较差。

椰岛鹿龟等51家酒企陷“伟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