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揭秘亚投行"基本大法"
2015-06-30 作者: 来源: 深圳商报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9日正式签署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距正式成立仅“一步之遥”。财政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对亚投行各方投票权、行长人选、纳新等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股本和投票权如何分?中印俄分列前三大股东

  亚投行法定股本为1000亿美元。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介绍,由于个别国家未足额认缴按其GDP占比分配的法定股本,目前亚投行总认缴股本为981.514亿美元,剩下的18.486亿美元为未分配股本。

  按照协定规定的原则,域内成员和域外成员的出资比例为75:25,成员在各自范围内参照GDP比重分配股本。中国以297.804亿美元的认缴股本和26.06%的投票权,居现阶段亚投行第一大股东和投票权占比最高的国家。

  印度、俄罗斯分列第二、三大股东,认缴股本分别为83.67亿美元和65.36亿美元。

  史耀斌说,域内外成员75:25的出资比例并非一成不变。经理事会同意后,亚投行可增加法定股本及下调域内成员的出资比例,但域内成员出资比例不得低于70%。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周强武说,域内成员股本占大头,更多体现了亚投行为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言的特点。亚投行和金砖银行都是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现行国际机构互为补充,更好地支持亚洲域内国家发展。

  史耀斌介绍,初始认缴股本中20%为实缴股本,分五年缴清,每次缴纳20%。此外,目前各国的认缴股本为上限并且是意向性的,须得到各国政府及立法机构的批准。

  亚投行决策怎么进行?重大事项需要以超级多数批准

  根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亚投行理事会讨论的所有事项,均应由所投投票权的简单多数,即投票权的半数以上决定。选举行长、增加资本金、修改协定、下调域内出资比例等重大事项,均需要以超级多数批准,即指理事人数占理事总人数2/3以上且所代表投票权不低于成员总投票权3/4的多数通过。

  据亚投行协定,亚投行的投票权由股份投票权、基本投票权以及创始成员国享有的创始投票权三部分组成。其中,股份投票权等同于每个成员的股份数,持股越多,股份投票权越高;基本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12%,由全体成员平分,包括新纳入的成员,也就是说只要有新成员加入,所有成员的基本投票权就会被稀释;创始成员国还享有每国600票的创始成员投票权。

  亚投行行长怎么选?中方将推强有力的首任行长候选人

  根据协定,亚投行将设行长1名,从域内成员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亚投行行长将从域内成员国产生,这意味着非亚洲国家将无缘行长职位。行长最终人选由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投票产生。

  亚投行将遵循“公开、透明、择优”原则遴选行长等管理层明确写入协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这也是一项区别于现有主要多边开发银行的创新之举,反映了亚投行一贯坚持的现代治理理念。

  协定并没有公布谁是首任行长,因为行长将由亚投行的理事会任命。根据安排,亚投行将在正式成立后召开部长级理事会任命首任行长。

  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说,协定签署后,各方将磋商制定行长遴选规则,待各方达成一致后才会启动行长遴选工作,届时中方将推荐强有力的候选人参与首任行长竞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首任行长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首任行长将会为亚投行未来的管理定下基调,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亚投行未来多年的运营特点。首任行长必须资历过硬、有责任心、执行力强,对亚投行一系列事务进行规划、运筹、管理,并很好地领导组织亚投行各成员。

  亚投行已确定总部落户北京,是否会在其他地方设立区域或国别办公室呢?史耀斌说,根据协定,可以在其他地方设立机构或办公室。相关具体安排将根据未来亚投行业务发展需要由各方共同商定。

  今后如何吸收新成员?经理事会“特别多数”投票同意

  6月29日,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在北京出席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签署仪式。“首发阵容”确定后,亚投行今后将如何吸收新成员?

  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指出,亚投行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成员开放。符合成员资格的国家或地区,经理事会“特别多数”(即理事人数在理事总人数占比过半,且所代表投票权不低于成员总投票权一半)投票同意后,可成为亚投行成员。

  而亚投行的正式成立是理事会产生并投入运转的前提。史耀斌据此透露,最早要等到今年年底亚投行成为实体银行后,才能开始接纳新成员。

  针对美日今后加盟亚投行的可能性,史耀斌表示,只要是世行、亚行的成员,“经审批后都有可能成为亚投行成员”。

  (据新华社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考验政府的快速应对能力,疫情爆发初期韩国政府的应对不力受到多方诟病,目前正面临新一轮防控形势的严峻考验。

规划“撞车” 多地争上先进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