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书收集及整理的文章不是作者求学经历的本身,而是杀出重围之后老人家的回顾。当年怎样带球进攻,怎样过关斩将,怎样埋门扣射,都有叙述及分析。其中论方法,谈经验,评制度,教语文,说教养,发牢骚——这些加起来是相当详尽的教育之道了。是个人的看法,非专家之见也。【购买
 
内容简介
  张五常教授旅居美国,上世纪80年代回中国香港执教,并将自己身处中美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的求学经历和教育理念差异著书论述。本书从教育理论、求学方法、个人求学经历、教育制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多角度地阐述了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了深刻地对比和分析,如言辞犀利地抨击港大“校外主考”制、公立大学存在的弊端等。
  张教授的观点别开生面,他认为教育就应该从学习兴趣入手,从而渐入佳境,就如同他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啃书一样,不依附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规则,培养个人的创造性,这才是教育发展的未来前景。
图书精选
引言﹕不是专家谈教育
  香港纳税人对教育的慷慨资助,不是举世无双也差不多了吧。花了那么多钱搞教育,效果又怎样呢?这是个尴尬问题。从美国回港任教十七年,我个人的感觉是,香港的学生读书考试很有两手,但从学问的角度看,则乏善可陈。
  近几年来,香港推行教育不遗余力。政府激增教育经费,大力推行委员管治。关心教育的人愈来愈多,言论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觉得好些专家的言论深不可测,听不明,看不懂﹐但自己既然不是教育专家,也就算了。然而,年多来我见到杨老弟怀康在《壹周刊》屡次大发牢骚,和教育专家们过不去,我没有细读他的文章,也想回应一下。这不是故意偏袒杨老弟,而是认为他是后一辈中,中﹑英语皆有水平,而文笔以外也有学问,他发的牢骚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是搞学问的,但不是一个教育专家。在学问上,我的缺点很明确:三十年来不读书;中文下笔别字应有尽有;英语文法错得一塌糊涂!但也有过人之处:中英二语不分高下,行文清楚明朗;古、今、中、外的学问,我所知的足以在《信报》摆擂台。提到这些,是要说明我是个完全不依传统教育规则来追求学问的人。因此,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谈教育,观点不一定对,但别开生面,对教育之道提出另一种看法,有点意思吧。
  简单地说﹐,我是个纯从兴趣出发而搞学问的人,半点其他意图也没有。我认为兴趣是由自己发掘出来的,而这发掘的第一步,是要找出某门学问的一些重点。我认为拜师求学,不是要求老师的知识,因为他的知识可从书本、文章上读到,而是求他指点迷津,学他的思考方法。我也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金矿,也是苏东坡所说的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要争取,金钱不管用,但要大费工夫……
 
书 评
 序
五常谈教育
  十多年前,教育制度在香港吵得热闹:要不要改?怎样改?要用母语还是英语教学呢?凭什么准则决定?由谁决定?考试的规例如何,试题的规格如何,教法的管制又如何?一时间不少教育专家跑出来表达意见。…[详细]
 网友评论
日月木子 发表于2010-11-22 11:41:33
  张老真是多产啊,频发新书。这一本虽然不是他的经典著作,但内容读起来也是耐人寻味的。
qingli_du 发表于2010-12-06 12:52:11
  这是我近2-3几年来看的最满意的一本书,启发很大。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可以说是被五常先生很好的指引了一条路。如果还有人想学好英文而不得法的话,这里也有很好的指导。真的很感谢先生能够把他最深的体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井四周 发表于2010-12-15 10:18
  非常欣赏张五常先生作为一个经济大家,还能如此亲民地叙述自己的求学受教经验,真的是知行合一。
 图书目录

引言:不是专家谈教育
一、学习的方法(三篇)
二、个人经历的回顾(九篇)
三、教育的制度(十二篇)
四、语文怎样学才对(十一篇)
五、养之道(十三篇)
六、教之道(十篇)
七、天赋与成就(七篇)
…[详细]
 作者介绍
作 者:张五常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最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并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
  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问答室》、《经济学的缺环》、《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精品推荐
· 《大投资家:牛股基因》
·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 《企业树》
 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