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1章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 业余选股是一门日渐衰亡的艺术,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研究选股的投资者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把资金委托给基金经理等专业投资者进行选股,就好像自己动手做蛋糕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花钱去店里买包装好的现成蛋糕一样。一大批基金经理通过帮投资者管理投资组合获得了高薪,就像萨拉·李公司(Sara
Lee)通过帮客户做蛋糕赚了大钱一样。正如人们自己做的蛋糕往往比买来的更加好吃,人们自己选股往往也会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做本可以自己做的事呢?我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当我本人还是一名基金经理人的时候,这个问题让我困惑;我现在辞去基金经理的职位,成了非专业投资者,只是在业余时间进行投资,这个问题更加让我困惑。
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牛市期间,业余时间自己选股的投资者人数锐减,经过这轮大牛市后就更加稀少。对此我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我想来想去,原因之一可能是,财经传媒的大肆宣传使得我们这些基金经理也成了明星一族,而实际上大部分是浪得虚名。现在股市投资明星变得像摇滚明星一样声名显赫,给业余投资者们一个错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怎么可能比得过这些投资天才般的专业投资者呢?这些专业投资者可是有着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光彩学历,穿着世界名牌,西装革履光彩照人,用着最先进的股票电脑分析系统。 …… |
|
目录 |
|
推荐序一(张志雄)
推荐序二(张荣亮) 译者序 序言 平装本序言 引言
想多赚钱就买股票吧 第1章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 第2章 周末焦虑症
第3章 基金选择之道 第4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 第5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 第6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晚期 第7章 艺术、科学与调研
第8章 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 第9章 房地产业选股之道:从利空消息中寻宝
|
第10章
超级剪理发记 第11章 沙漠之花:低迷行业中的卓越公司 第12章
储蓄贷款协会选股之道 第13章 近观储蓄贷款协会 第14章
业主有限合伙公司:做有收益的交易 第15章 周期性公司: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16章
困境中的核电站:CMS能源公司 第17章 山姆大叔的旧货出售:联合资本II公司 第18章
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 第19章 后院宝藏:共同基金之康联集团 第20章
餐饮股:把你的资金投入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 第21章 6个月的定期检查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 后记 |
|
 |
网友评论
| |
平1215 发表于2010-04-27
10:15:39 |
|
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比那种专业类的书要明白易懂,不是大篇的论文一样的东西,分析的透彻,有重点,还有案例,看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感觉都是“过来人”的经验,你不一定要照搬他的理论,但是可以借鉴,毕竟美国的股市和中国的股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
|
痞极 发表于2010-04-25 17:38:31 |
|
虽然作者所处时期已经久远,但许多经典选股策略及投资思想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绝对堪称经典。 |
|
powerman1000 发表于2010-08-05
15:00 |
|
虽然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但是还是不乏亮点,实地考察和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给我印象深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真是处处闪光,商场战场都适用。 |
王铴伽 发表于2010-06-05 18:06 |
|
虽然对于中国股市,书中的大部分内容目前并不适用,但是借鉴意义还是有的。欣赏作者把炒股看成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其闭门造车窝在家里研究所为的K线图,还不如实实在在的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了解所意欲投资的上市公司,用科学为艺术保驾护航。 | | | | | |
|
 |
|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一样,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5岁开始小试投资,赚取学费,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1969年,林奇进入富达公司。1977~1990年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20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
1990年,彼得·林奇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等著作,轰动华尔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