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1章
踏上向着东方的旅途 1955年1月上旬,一人冰冷的早晨,标志着我投资生涯的开始。画面中,一人23岁、服过水兵兵役、刚刚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站在托菜多市的高速公路入口的坡道上。这条路通往新近完成的俄亥俄收费公路,他正想要搭便车到纽约市。这种暗淡无光的登场今日看来不免有些奇怪,如今大规模的学生军团刚出校门,便开始四处寻找有声望的工作和高薪的待遇。没有人来好民为我买张公共汽车票,更不用幻想飞机票和高档旅馆了。我的随身物品有一个休闲背包,一包点心以及口袋中仅存的20美元。为了能赶得及隔天的几场招聘会,我唯一负担得起的就是一路搭车到纽约。 对于早期的州际公路的那些司机来说,我猜自己看起来应该比较老实,那时的交通状况相对现在也不太拥挤,而且犯罪这外“字眼”还没有深入他们的脑海,总之不管如何,搭便车的旅行者在他们那里得到的更多是同情。我没等多久便搭上了车。关于当时说了些什么我已记不大清,但由于我告诉了他,我的行程是从俄亥俄到纽约,自然就引出了1954年世界怀赛事的一些话题。那个时候的纽约巨人队在四场比赛中撗扫了克利夫兰印第安人队。作为一名底特律老虎队的铁杆球迷,我对球队的前景感到怅然若失。 …… |
|
目录 |
|
推荐序一(权成光) 推荐序二(查尔斯 D.
埃利斯) 导读(张志雄) 前言 致谢 序幕 花旗的投资传奇
第一部分 走进温莎 第1章 踏上向着东方的旅途
第2章 追根究底的爱好 第3章 基本训练 第4章 银行家的房子
第5章 火的洗礼 第6章 执掌温莎兵符 第二部分
永恒的原则 第7章 构成风格的要素 |
第8章
地下廉价商场 第9章 低市盈率投资组合的维护 第三部分
市场流水账 第10章 无聊的季节(1970-1976年) 第11章
快四码扬尘回(1977-1981年) 第12章
正确的选择(1982-1988年) 第13章 “好小伙”百折不挠(1989-1993年)
第14章 似曾相识的经历
尾声 河流与市场(1994年10月)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
|
 |
 |
相关评论
| |
|
我们把林奇和聂夫的风格比较一下,就会觉得很有趣。林奇是兔子,聂夫是乌龟。与传统的龟兔赛跑故事不同的是,林奇是只勤奋的兔子,聂夫是只激情的乌龟,谁都不比谁差。读林奇的书,总会让人豪情万丈,以为自己明天可以找到一大把成长10倍的股票;读聂夫的书,会觉得投资很难,也许你终于找到一只成长10倍的股票,可由于你没有坚忍的耐力,结果是亏损出局。 |
——张志雄 |
|
能够长久战胜市场的投资经理屈指可数,约翰·是聂夫就是其中的一位。本书以强烈的聂夫风格和充满魅力、幽默的笔触,阐述了有关价值投资方法和长期回报的深刻见解。 |
——伯顿G.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作者 |
|
这本书是严肃投资的必读。聂夫的业绩众所周知,本书则理清了他如何创造业绩的投资原则。我也向CEO推荐这本书,它展示了同一个世界的另一面。 |
——约翰·里德 花旗前董事长兼CED |
| |
 |
网友评论
| |
郎莫长 发表于2010-07-30 11:00 |
|
聂夫的投资成绩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他执掌的温莎基金能够长期战胜市场绝非偶然,突出的投资业绩为他的自传当中的投资理论增加了坚实的力量。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 |
|
llearnrock@***.*** 发表于2009-08-08
21:09:19 |
|
在这本自传性的投资经典中,聂夫一边生动地讲述自己从事基金投资的半生岁月,一边阐述自己的投资原则和技巧,既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又让人获益匪浅。特别对于中国新兴的基金行业,本书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
|
chenshihu8 发表于2009-11-30
15:00 |
|
表面上看约翰.聂夫的投资有些愚笨,但其实是充分考虑了公司存的风险。从长期来看,这种投资将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投资的真谛。 |
| | | |
| |
| |
|
 |
|
约翰·聂夫生于1931的,1955年进入克利夫兰国家城市银行工作,1958年成为信托部门的证券分析主管,1963年进入威灵顿管理公司,1964年成为温莎基金经理,并一直担任至1995年退休。 在此期间,他将摇摇欲坠、濒临解散的温莎基金经营成当时最大的共同基金。1985年底,温莎基金为防止规模臃肿,停止接受新客户。 在31年间,温莎基金总投资回报率55.46倍,而且累计平均年复利回报率达13.7%的纪录,在基金史上尚无人能与其匹敌。在退休前,聂夫还一直兼任威灵顿管理公司的副总裁和经营合伙人。
聂夫还曾义务为宾州大学管理校产基金,16年间成果显赫,基金规模从最初的1.7亿美元成长到了18亿美元。他敏锐的投资才能使他的业务水平趋于完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