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1章 我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选股者的 选股根本没有什么祖传秘诀。很多人往往把自己投资亏损归咎于某些天生不足,认为其他人投资成功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一块投资的料,但是我个人的经历却完全否认了这种说法。我一点儿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如同球王贝利还是婴儿时就会玩足球那样天生早慧,我躺在摇篮里的时候根本没摸过什么股票自动行情报价机,我的乳牙刚刚长出时也从没有咬过什么报纸上的股票专版。据我本人所知,我即将出生时,我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等侯区一步去打听通用汽车公司股价的涨跌如何,而我的母亲在阵痛期间也从来没有问过一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分红是多少。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1944年1月19日我出生的那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并且在刚刚出生的我还待在医院里的那一周内,股市进一步下跌,这是林奇定律(Lynch
Law)发生作用的最早例证,尽管当时还是婴儿的我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这一点。林奇定律与著名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e所描述的“职务上升能力下降”非常类似,林奇定律所描述的是:林奇高升,股市下跌。(最近一次的例证是,1987年夏天我刚刚和出版商达成本书的出版协议,我的职业生涯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随后两个月内股票指数下跌了1000点,因此,如果有人要购买本书的电影改编版权的话,我一定会再三慎重考虑是否答应。 …… |
|
目录 |
|
致谢
译者序 译者简介 千禧版序言 前言 爱尔兰之行的启示
导论 业余投资者的优势 第一部分 投资准备
第1章 我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选股者的 第2章 专业投资者的劣势 第3章
股票投资是赌博吗 第4章 进入股市前的自我测试 第5章
不要预测股市 第二部分 挑选大牛股 第6章
寻找10倍股 第7章 6种类型公司股票 第8章
13条选股准则
|
第9章
我避而不买的股票 第10章 收益,收益,还是收益 第11章
下单之前沉思两分钟 第12章 如何获得真实的公司信息 第13章
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 第14章 定期重新核查公司分析 第15章
股票分析要点一览表 第三部分 长期投资 第16章
构建投资组合 第17章 买入和卖出的最佳时机选择 第18章
12种关于股价的最愚蠢且最危险的说法 第19章 期权、期货与卖空交易 第20章
5万个专业投资者也许都是错的 后记 马里兰之旅的感悟 |
|
 |
 |
读者评论 | |
投资的机会来源于生活 |
|
与技术派大师相比,彼得·林奇应该算是技术最为粗糙的职业选手了,
但他却是世界最大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的前基金经理。 在他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从 1800
万美元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 成长为 12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基金,在 13 年的时间里收益高达
29%年复利。[详细] |
|
|
 |
网友评论 | |
蘇茶 发表于2010-05-11 09:18:22 |
|
彼得的这本书中,写法很通俗,很适合大众看,因为里面没什么专业术语,而且他所介绍的投资方式也让人赞同,毕竟所做的是投资,而非投机。不过最主要的是,他对自己投资的失败可以很直接的写出来,而并不像一些人直接给屏蔽过去。 |
|
organdy@***.*** 发表于2010-05-25
11:10:07 |
|
看过这本书后,对于一个散户是一剂强心针,很多东西值得参考。当你真的以此书校对市场,可能会觉得面对中国的股市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它告诉我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给人以警示和滋润,毕竟在股市方面听听这位前辈的话太值得了,太需要学习了。 |
|
李凌 发表于2010-04-25 11:10:07 |
|
价值投资的思想特别简单,就是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然后等价格高估时卖出。但具体的实践方法又是灵活多样的,巴菲特买入超级明星股,然后终生持有,永不卖出,已经成为价值投资的经典。彼得·林奇的策略是将目光瞄准那些冷门公司,仔细研究,深入调研,在华尔街还没有关注时以较低的价格买入,然后等待价格高时卖出,他每天买卖的股票达到一千多支,但重仓的股票却是基本不动。他特别偏好寻找业绩反转型公司和资源隐藏型公司,这类公司属于高风险、高收益品种,普通人不敢碰,他却能在深入调研和仔细思考后坚决买入并获取额外收益。本书是林奇的投资经典著作,是学习价值投资的入门书籍。 |
| | | |
| |
|
 |
|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其共同之处在于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
目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还是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住在波士顿。 1990年,彼得·林奇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自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轰动华尔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