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深切缅怀卫兴华教授的学术成就与教育精神,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
卫兴华教授是“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与“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原经济学系主任,于2019年逝世。
与会专家深切缅怀卫兴华教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卓越贡献,深刻总结卫兴华教授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引领和启迪。
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第20次会议同期举办。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银兴在会上表示,开展《资本论》研究要坚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范式,深入探讨现实重大发展问题,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等问题。他强调,研究者应关注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劳动资料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借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其如何替代旧动能与赋能产业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丁任重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表示,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要求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的创新协同体系,完善产权保护与利益分享机制,畅通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通道,打造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联动的生态格局,培育传统、新兴与未来产业协同的创新集群。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要聚焦三大关键命题深化研究。第一是资本属性与治理逻辑问题,回答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科学规范和引导资本、稳定资本预期、增强发展信心。第二是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变革问题,探究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催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和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框架下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第三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构路径问题,要以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核心命题,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互促。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认为,在人工智能重塑国家创新体系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矛盾是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与传统要素配置机制冲突,需要重构生产关系。他建议,政府应从资金支持转向构建公共数据平台,通过法律破除数据孤岛,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用户协同,从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数据红利。
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祝国平指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长期资本发挥积极驱动作用。要优化投资制度环境,构建耐心资本供给体系,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驱动资本转变为长期资本,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历史进程相匹配。(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