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宁津蟋蟀:从“斗虫之戏”到“富民产业”,一只小虫撬动三亿大市场
2025-08-20 来源:经济参考网

8月19日凌晨六点,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蟋蟀交易市场里人声鼎沸,伴随着“这只牙口够硬”“看这身形定是好虫”的热议,上海客商沙先生小心翼翼地将一只体长近20毫米的蟋蟀装进特制陶罐。

这座被中华蟋蟀研究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的鲁北小城,正借着一只小虫的"威风",把“虫文化”酿成富民大产业。

千年虫韵:从《诗经》走来的文化名片

“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除了《诗经》里的记载,宁津蟋蟀“体健力足、牙齿尖利”的美名,还被写入了《开元天宝遗事》《聊斋志异》等典籍。

在宁津蟋蟀文博馆内,一副扑克牌静静陈列,54张牌中全是各种名虫“英姿”,其中“大王”正是宁津产的蟋蟀。这座博物馆2011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中国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作为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捕、养、斗蟋蟀在宁津县由来已久。从宋徽宗百虫散落民间的传说,到宁津雌蟋斗慈禧的趣闻,再到蟋蟀宰相与《促织经》,宁津蟋蟀的文化基因里,藏着半部民俗史。2013年,“宁津斗蟋”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宁津蟋蟀成功拿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产业蝶变:从田间地头到三亿市场

“凌晨三点就得去玉米地逮虫,露水打湿裤脚是常事,但逮着好蛐蛐能顶好几个月收入!”在宁津蟋蟀市场上当地农民李宝银算起今年的收成,眼里泛起笑意。入秋以来,他全家上阵捕蟋蟀,一只被上海客商看中的“好虫”卖了1.2万元。

目前,当地已形成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县城东关、孟集、尤集、柴胡店和保店铁等6处大型蟋蟀交易市场,陈家、尤集等80多个“蟋蟀”专业村,德百杂技蟋蟀谷市场以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个摊位成为“龙头”。

每年8月至10月,来自北京、天津、浙江等10余个省市的3000多名客商齐聚于此,日交易额峰值突破300万元,年交易额稳定在3亿元左右。

产业链的延伸更让“虫经济”焕发活力。在宁津县刘营伍乡聚集着30余家蟋蟀罐加工厂,从业者达300余人,每一只罐子都要历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压光、雕刻、烧制等10多道工艺打磨,最终呈现出60多种各具特色的造型。宁津独特的澄泥陶土与匠人巧思碰撞,这些蟋蟀罐不仅在京津冀地区广受青睐,还远销上海、浙江、江苏等多个省市,2024年全县蟋蟀罐产业产值突破4000万元,海外订单逐步增多,成为当地蟋蟀产业链中颇具活力的一环。

“蟋蟀经纪人”张海涛每到秋季他放下农活,到蟋蟀市场选购,靠着“低价收、高价出”的门道,每年能赚十几万元,他卖出的一只极品蟋蟀,曾创下4.2万元的交易纪录。

据不完全统计,宁津蟋蟀产业提高农村就业岗位1000多个,捕捉者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文产融合: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如今的宁津,正让蟋蟀文化“活”起来。积极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构建了集挖掘保护、创新开发、市场推广、技艺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为一体的宁津“活力非遗”新业态。

蟋蟀市场的繁荣也极大带动了宁津县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蟋蟀用具等十多个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4.5万余人就业。(王雅婷 张小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