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成都市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区域性银行大模型应用路径与发展”论坛及同业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与会业界专家围绕区域性银行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服务地方经济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金融科技研究所执行所长宋科提出,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需重点把握三重关系。首先,区域经济环境对银行业态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次,不同规模银行面临差异化挑战,过去十年中小银行并未实现借助于数字化转型弯道超车,反而出现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新一轮大模型技术能否重构竞争格局,仍有待验证。再者,数智化转型需系统协同、战略规划、组织变革、技术适配等多维要素,区域性银行应立足禀赋制定差异实施路径。
交通银行原副行长侯维栋强调,区域性银行数智化转型势在必行,核心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客户需求变革推动金融服务向场景化、个性化升级。二是移动互联网科技企业加速金融版图扩张,市场存量竞争加剧。三是商业银行降本增效与风险管控的刚需。他建议区域性银行可优先梳理经营痛点,结合区域经济明确服务重点,坚守风险管理核心,并在安全前提下借力外部技术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与资源保障机制。
成都市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强调,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须坚守“以客户为中心”,避免过度追求技术而脱离实际需求,尤其区域性银行应聚焦资源解决客户痛点。当前银行业面临深度竞争压力,亟需通过提升服务黏性与质量构建可持续模式。曾刚建议,银行业应建立长效交流机制,通过同业实践碰撞探索转型路径,尤其关注技术变革中的客户行为变迁与生态化服务模式创新,防范技术迭代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银行业协会原首席信息官高峰强调,区域性银行推进AI落地应遵循一些原则。一是,在价值导向上聚焦智能客服与反欺诈等关键领域,严格评估投入产出效益,避免盲目投入。二是,以数据筑基破解大模型“幻觉”问题,通过强化数据治理补足转型基础短板,重点探索公共数据融合多场景智能化应用。三是,聚焦高价值场景,逐步扩展应用范围至关键业务,建立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策略,形成良性循环。四是,依托生态协同借力领先科技企业能力,规避自研风险。(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