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演进的新格局下,中国经济步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的关键转型期。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技术壁垒加剧、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等多重挑战,中国民营企业亟须突破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既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关乎国家竞争力重构的战略抉择。当前,中国民营经济的转型实践呈现科技与产业双向互动的特征,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技突破,正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另一方面,产业布局调整、全球化竞争等提出新的市场需求,倒逼企业加速技术迭代和靶向创新。
图为工人在江苏泰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化纺纱工厂作业。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两者以辩证逻辑重塑发展范式,既通过知识创造与技术进步培育新质生产力,又借助产业组织与市场模式创新优化生产关系,推动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和创新生态全方位变革。因此,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是破解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难题、增强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对构建自主可控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赋能:创新主体梯度协同引领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够创造新的生产函数,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动力与活力,各创新主体梯度协同重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4年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响应机制与差异化竞争策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场景,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分工不仅覆盖了技术创新的全生命周期,更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网络,推动科技创新从单一化突破向系统化演进,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引领产业升级。
一方面,龙头企业凭借资金、人才、规模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聚焦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构建垂直领域的核心技术壁垒。科技型骨干企业的技术突破不仅能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还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专精特新”策略,在细分技术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聚焦单一技术环节或产品类别形成技术壁垒,尤其在高端材料、精密仪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链强链,通过持续性迭代式创新填补技术空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发展为“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单点突破”式创新不仅为整体产业升级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更增强了全产业链的韧性和创新配套能力。总之,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了覆盖全技术梯度的创新矩阵,实现了基础研究突破、应用技术优化和管理模式变革等全方位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创新牵引:创新模式动态适配加速技术迭代
产业创新是技术迭代的核心牵引力,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市场需求的结构性演变,不同产业需求和创新模式的动态适配,加速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技术迭代。民营经济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传统产业聚焦效率提升的转型需求,新兴产业追求规模扩张的成长需求,未来产业布局前沿技术的战略需求,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异质性的需求牵引体系。通过精准匹配不同产业需求和创新路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分别形成了渐进式创新、迭代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的动态化模式,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首先,传统产业在数智化、绿色化转型过程中亟待降本增效,通过渐进式创新推动技术改造与工艺革新。从局部改造到系统升级的创新路径,使传统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在既有技术轨道上持续优化,促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和规模化扩张加速新技术成熟,通过迭代式创新推动技术成熟与规模应用。在“需求增长—技术改进—成本下降—市场扩张”的正反馈循环中,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快速试错与迭代升级的场景,新兴产业中的民营企业不断突破技术成熟度瓶颈,在核心技术产业化跃迁中把握高质量发展机遇。
最后,未来产业战略性、前沿性布局催生关键性技术需求,通过颠覆式创新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民营企业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围绕未来产业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加速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科技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落地的进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构筑未来产业竞争优势,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战略潜能。总之,产业创新重构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需求端的动态牵引使技术创新始终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缩短了从创新到价值创造的距离,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位势攀升。
双链协同共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释放生态价值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民营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关键路径。在此过程中,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使创新链“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链“研发—生产—服务”无缝对接,将关键技术突破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共生重塑了创新生态系统,整合资金、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形成多维要素支撑体系,通过政府、高校、机构等主体跨界合作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网络,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质量和效能,释放创新生态的乘数效应,推动民营经济不断突破线性增长边界。
首先,多维要素支撑体系是双链融合的核心环节,应破除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创新要素畅通流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在人才要素方面,应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赋予科研人员和民营企业家更大的自主权;在资金要素方面,应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金配置模式,为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全周期资金支持;在数据要素方面,应加速数据要素化和数据资产化,构建企业知识图谱,全面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
其次,多元主体协同网络是双链融合的重要保障,应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生态制度供给,整合各主体功能和资源,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与潜能。在政企联动方面,通过政策工具精准匹配民营企业发展需求,例如,提供数字化改造补贴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解决共性技术难题,通过政策法规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同时,广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激励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产学研用金贯通方面,建立需求导向的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完善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聚焦民营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创新合力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应用、资本支持的良性循环。
总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重塑了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通过技术供给赋能产业升级、产业需求牵引迭代方向、双链融合深化协同价值,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系统化创新的范式转变。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民营经济必然在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下开辟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发展空间,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全球竞争力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