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认识估值 完善新股发行制度设计
2011-04-14   作者:华生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动态认识估值

  结合国际经验和我们的特殊情况,当前恐怕特别要强调动态地看待估值问题。
  第一,估值本质上是动态的。它是对未来而不是对过去的估值。所谓新股估值定价,是对一个企业未来的估价,是对它未来的业绩、未来价值的折现。但未来还没有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对一个不知道、不确定的东西进行估价、进行折现,它的困难是可以想像的,但这也正是专业中介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目前国内在新股定价这一块,要意识到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量指标,不是动态的指标,都是静态的指标。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三高”,实际上市盈率也好,市净率也好,都是历史的,都是已经实现的,不是未来的。这基本上还是用过去推断未来,而经验主义的办法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局限性。一个公司也是这样,它的价值在于未来。过去的市盈率、市净率只能部分告诉我们未来的线索。但如果固定化、机械化,就完全以此来论定估值定价的高低,显然就会步入误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需要解放思想。
  有人经常惋惜,说我们国内一些新兴产业的优秀企业不能在国内上市,都到美国去上市了。但是它们在中国能上市吗?如果上市的话,我估计我们媒体会马上炒作起来,说你看现在连上万倍的市盈率,甚至负市盈率也上市了。因为我们看看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市的时候,许多今年还是亏损的,明年也许是微利的,后年才有望开始盈利,甚至更远一些。所以它是用预期、用未来估值定价。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新股估值定价恐怕要从传统的思维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就是定价是对未来价值的折现,而它们的未来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只能对它做预测。不看过去,不看已经实现的东西,我们的估值就缺乏可以站立的基础,但不结合未来,就变成僵死的东西,没有活力和预见力的东西,而公司的价值更取决于未来。这就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第二,动态不仅指要看未来,而且是说认识不是一次性完成,估值是个反复递进、不断修正的过程。有一个古老的哲言讲,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等你第二次踏进去以后,即使又是隔了一会儿,这条河已经不是刚才那条河了。再进一步想,你的一只脚也不是之前的那一只脚了。客体和主体都在变化、都在新陈代谢。从估值来说,有时时间很短,企业没发生多大变化,但行业和宏观经济环境变了。有时外部的东西都没变,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变了。所以这才会发生有人几天前20元一股的价格他追进去,但几天后18元钱他又割肉卖出了。这主要还不是因为别人变了,而是他自己的估值方式和思维变化了。所以,估值是一个反复的,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我们对自己也不要一次把话说死。记得几年前我写文章分析A股估值的问题,当时舆论流行的看法是我们50倍市盈率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我们增长速度比西方要快好几倍,还有人按利息的倒数来算合理市盈率。当时我写文章,主要说明这个估值太高了,以后还是要与国际接轨。当然一说接轨,很多人就说了关键是我们很多东西都没有接轨,你不要先讲价格的接轨。但是形势比人强。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的A股主板市场已经和国际接轨了。这在几年前是根本不能想象的事。所以我们当时很多人认为正确的那套理论和估值方式,无论当时怎样流行,却被实践证明并不可靠。这样也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今天的估值思维是不是就那么正确?所以,对于估值的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的反复,而且包括我们自己的估值方法也是在不断修正的这么一个过程。
  第三,动态还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在说高估值实际上不是全部股票,不是全部公司。我们的大盘股,包括许多中盘股的估值,绝大部分人认为已经合理,甚至有些人认为已经有些低估。我们的问题是出在小盘股。这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同样的新股发行体制,大盘股估值低,小盘股估值高?这就不是可以简单用同一个发行体制来回答。它表明还有发行体制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创业板、中小板在中国即使相对于年轻的证券市场来说,都还是一个更新生的事物。所谓用动态的观点去看,我觉得就是我们对于新生的事物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不要求全责备。新生事物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它肯定有毛病,但是这正是它的活力所在。比如,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就是个人投资者的强大和活跃,他们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带来了中国证券市场非常多的特色,包括我们说的炒作和投机,包括交易量是这么活跃。但这是其他所谓成熟市场梦寐以求都没有的东西。就像我们到了西方的商店,经常感慨的是那么漂亮的商店里面没有几个人,商店怎么维持。我们的商店就到处都挤满了人。我们证券市场也是一个道理。西方的很多股票一天就交易几股。所以,有些东西它既有弊,也是有利的,我们不要光看到它的弊。中国证券市场在它发育的初期,特别是创业板和中小板,它充满了活力,因为有活力,所以它会有问题。人不经过摔跤就不会走路。我们不能一上来就要求不许摔跤。创业板一出来市盈率100多倍,现在上的多了,出现破发了,市盈率就开始掉下来。我们要允许事物有个发展过程。投资者和市场都有个学习的过程。我想到我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时候,一出来讲话,每次说完了以后经常听到的都是负面的,说这个人说话太狂。现在一般反应还好,说成熟了,很儒雅。其实自己一照镜子就全明白了:什么成熟了,就是老了呗。没有当年的活力、冲劲了,没有那么多创造力、爆发力了,说话瞻前顾后了。等到什么毛病也没有的时候,那就说明生命结束了。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活力和生命力,我们一定要珍惜,既不要扼杀,也不要滥用。活力这个东西等到没有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知道它的珍贵。
  第四,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动态地看待新生事物,应当宽容和扶持,但呵护不是护短。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在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立好规矩、走好路,对于将来的健康发展事关重大。所以,尽管是前进当中的问题,尽管是充满活力,对早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认真的态度和采取很坚决的措施。这种措施,一方面我觉得不应该是走极端的。比如很多人说解决估值高的问题,很简单,就是取消审批,让所有够门槛的企业都上市。大家可能看到我在中央电视台跟几个专家争论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是有点不负责任。中国符合我们创业板、中小板上市门槛的,我估计没有10000家,也至少有5000家、8000家,是不是让他们都马上上市?我们证券市场成立到今天,20年了只上2000家。去年以来应该说我们企业上市的步伐已经相当快了,还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所以,走极端的办法、休克疗法,从来不是中国改革的道路。
  另外,这种措施也不能是简单照搬。有些西方证明是可以用的办法,拿到中国来是不是就可以用?我觉得也要慎重和分析。所以,我个人一直对比如说存量发行,让发起人股东一开始就可以套现,持谨慎的保留态度。对于券商一直在要求的给券商、主承销商的配售权,我是明确反对的。在卖不出去股票的地方,是要给券商配售权的,主要靠他们去营销,去找到优质的投资者。在中国这样一个新股供不应求的市场上,什么股都有人敢承销,什么股都有人敢认购,你给配售权就是给他特权。所以,我觉得在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做法,我们恐怕也不能够简单的移植,要考虑到在中国特点下面会不会变形、会不会走样、会不会扭曲。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不能套用同样的办法。将来新股发行困难,发不出去了,我也会赞成给主承销商以配售权。这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12345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个税之争关乎收入分配改革方向 2011-03-25
· 过高上调个税起征点反而扩大收入差距 2011-03-1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强震与“经济海啸”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