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专栏 >> 鲁宁
经济总量“第二”的高帽不好戴
2010-08-18   作者: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来源:东方早报
 

 
  鲁 宁

  近日,日本如期公布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对比中国经济二季度数据,日本政府坦然向国际社会承认,已稳坐全球第二整整42年的日本经济,已被中国首度“季度超越”。
  鉴于当前中日经济发展势头之大不同,按上半年两国经济增长率测算,中国经济在今年底实现对日本经济的“年度超越”已不存悬念。
  其实,对此类“超越消息”,普通民众早已产生“审美疲劳”,而官方则选择了理智的低调。
  民间的“审判疲劳”和官方的低调各有各的心结:民间尤其是普通民众,纠结于发展的成果未能达致相对均衡的共享;官方则清醒于按人头计算,中国经济人均量不但只有日本1/10,且依然位居全球百位之后,与阿尔巴尼亚、萨尔瓦多等全球公认的贫穷国家处于“同一阵营”。
  历史是面镜子,回顾GDP之历史,但愿能进一步唤起国人对民运国势的清醒认知。世界经济史学者、英国人麦迪森1998年出版《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一书,首次对1700-1995年间中国经济史做了定量描述和理论分析。2007年麦迪森新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问世,对中国经济过去千年的发展轨迹再作详实、定量、可比较的分析: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比重也从22.3%增长到32.9%。此后,英国开始引领工业革命,中国则继续徘徊于农耕文明,经济总量排名开始逐年下滑。但直到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之《马关条约》的1895年,中国经济全球“老大”位次才被美国取代。“七七事变”抗战爆发时,中国GDP是日本的1.9-2.8倍。日本战败至解放战争结束,中国GDP仍位列美、苏、英、德之后,居全球第五。然而,自17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没有哪个国家把中国视为大国,更遑论把中国视作强国。这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历史之残酷无情却再次警示全体国人,纵然中国GDP再度攀升至第二,且有可能在2030年重新坐上全球第一交椅(麦迪森预测),但它依然不能代表民之富裕和国之强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意、法、英、德等传统西方大国,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也可以以4万亿元之巨挽救经济,令这些主要大国为之注目。但总量不能代表质量,国之“大”更不能取代国之“强”。历史固然很难被重复,但现实却往往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投影。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持续超高速发展,创下人类经济发展之历史新奇迹,但并非所有的国人都有勇气正视,除去极“左”政策和计划经济的消弭,中国经济创下的“当代奇迹”,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四高”(投资、消耗、排放、污染)之不可持续。
  经济结构之痛只是困境之一,更有改革长期不配套所导致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法治问题、民主政治问题、精神信仰问题……
  改革开放以降,前20年中国经济发展以内生动力为主,后10年则空前获益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然而,作为勉强赶上工业革命“末班车”的“后发大国”,近十余年间,不计早已实施的专门针对中国的各种“围追堵截”,单就舆论一项,中国已遍尝过一轮以恐吓、排挤、制裁为主要手段的“棒杀”。这几年,“中国威胁论”之号召力和附和力日渐式微,“捧杀”中国开始盛行,美誉、赞颂、吹捧等新手段无所不及。“棒”和“捧”在汉字中只差一笔,可这一笔往往是“致命一笔”——有史为鉴,国家被“棒杀”的不多,被“捧杀”的不少。
  “盛世危言、醒世警言”——“第二”的高帽并不好戴。面对国际舆论之“捧”,中国务必面对美誉赞歌心不迷;置身经济全球化之发展舞台,中国必须不迷、不醉,咬紧牙关,埋头致力于结构调整、体制再造、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即便建国百年,中国经济成为“老大”,依然只是“中等收入国家”,依然要保持大清醒。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网民:清醒看待"中国经济总量超日本" 2010-08-03
· 网民呼吁清醒看待“中国经济总量超日本” 2010-08-03
· 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1年居福建省首位 2010-01-19
· 北部湾经济区获批一年 经济总量增400多亿 2009-03-20
· 不要迷失于“经济总量全球第三” 2009-01-19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三论通货膨胀是生产力现象·[思想频道]查处闲置用地不会解决房价问题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