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无形之手不能少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系列评论之三
    2010-03-05    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系列评论之一]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可持续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系列评论之二] 迈向创新型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让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矛盾更加凸显,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必要前提,也将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
  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合理发展目标,恐怕首先得明确一个问题,即靠什么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因为实践已经证明,抑制行业产能过剩,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固然重要,但倘若没有无形之手——市场的参与配合,过剩的产能即使一时被压抑了,风头过后仍会以另外的形式再冒出来。
  记得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在去年10月举行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宣布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对此国务院也多次开会强调,要对上述行业予以重点关注,并提出不少具体政策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回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多年,结构调整一直伴随其中,一方面是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发展经济自然要与时俱进,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总是不能得到真正解决。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问题却依然存在。或者是,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不时冒出新矛盾。
  不可否认,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涉及到各方面利益,政府行政的大力推动必不可少,尤其是目前我国重点投资领域大部分属于政府行为,如被点名的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其中多数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结果,所以每当谈到压缩规模就困难重重。可见调整产业结构,先要管住政府部门的投资冲动。
  但是,我国既然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总靠行政命令来解决所有经济问题,不能把政府调控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应该承认,产业结构之所以屡调不顺,说明我们对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并没有充分把握。其实,衡量一个行业是否出现产能过剩,最终还得由市场说了算。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如果过分依赖行政力量,却忽视了无形之手的作用,结果往往是按倒葫芦起来瓢,人为地加大经济转型的难度。
  在这里,不是说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产能过剩,而是相对于行政干预和政策的滞后,市场信号要灵敏得多,供求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投资行为的自我调节与改善。可以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成功,市场的配合相当关键,过分偏重有形之手——行政这一头,可能会使产业调整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当然,发挥市场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政府必须首先完成其职能的转变,明确行政推动经济的根本在于为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政府直接主导行业投资。退一步说,即使在现阶段政府还不能完全退出所有投资领域,至少应该逐步减少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重,并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资本在各个投资领域的作用。

  相关稿件
· 借调整产业结构搞一哄而上很危险 2010-02-09
· 内蒙古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优势特色产业崛起 2010-02-04
· 医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逆向调整症候” 2010-01-29
· 山西宁武三大项目助产业结构升级 2009-12-23
· 以大国战略思考产业结构转换 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