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系列评论之二
    2010-03-04    张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我国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将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可以说,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而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是创新型国家建成的基础。
  国际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集中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主要欧洲国家等。这些国家比较显著的指标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 D P的比重超过2%,技术成果产业转化能力强,等等。相比之下,我国的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金大量投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对外来技术、品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我们只能获取低廉的加工费,把高额利润拱手让人。
  同时,由于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的限制,中国高耗能、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业大量存在。这种模式不能固化,更不能因为需要保住眼前的高增长率和所谓政绩而进一步使之强化。这种模式不转型,我们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就不会缩小。
  因而,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急切需要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别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通过建成创新型国家来赢取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今后十年,是我国大步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
  迈向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谋取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在这方面,除了加大国家投入之外,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至关重要。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开发,要在产业化方面给予企业必要的支持,要在新产品的市场化推广上给予有效的帮助。
  迈向创新型国家,需要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要形成科学家-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并行的合理人才梯次——既要有爱因斯坦,也要有爱迪生,还要有瓦特——为此,要改变目前中国的教育及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大师级的科学家,下大力气激励有创意的发明家,还要特别重视实用型人才培养。
  迈向创新型国家,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更不能把创新与技术发明或科学发现等同起来。技术发明每天都在发生,但称得上是创新的并不多。在这方面,一个把技术与产业化结合起来的群体——企业家队伍至关重要。
  在中国,企业家队伍还很弱,创新意识不强。要营造企业家创新的氛围,要为企业家冒险和创新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些年,由于房地产暴利而导致的“全民炒房”,更把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积极性降至最低。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一大群有创新积极性的企业家,大量科技成果只能躺在保险箱里“睡大觉”,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和产业集群,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
  迈向创新型国家,还需要体制创新。毋庸置疑,现有许多政策并不利于创新,许多体制机制与创新要求也不相适应。比如,多数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不畅通;对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激励不够;风险资本投入的退出机制不健全;政策有意无意地向已有产品倾斜,而对科技含量高但风险大的新产品并不热衷;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实际上受到鼓励,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则受到种种限制,等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原动力,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保障。

  相关稿件
·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环境金融创新 2010-03-03
· 华为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 2010-03-02
· 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激励机制 2010-02-24
· [新书架]《世界500强的创新魔方》 2010-02-22
· 1月汽车产销再创新高双超160万辆 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