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五书》包括《古都北京》、《古都洛阳》、《古都西安》、《古都南京》和《古都开封与杭州》。丛书从空间鸟瞰、历史沿革、各类型古建筑、城市整体美等多个方面介绍六座古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古建筑营造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丛书作者基于广泛的直接史料整理和挖掘,辅以实地调查和作者多年研究经验,用严谨而通俗的语言铺陈成书,与读者进行了一次以古建筑和古代都城为主题的深入交流。
汉学家称北京城墙之美正逐步丧失

中国美术馆
王军:几年前王贵祥老师给我讲了一个事情,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专门建筑史的学术杂志,我们是一个有辉煌建筑史,建筑文化的国家,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本建筑史的学术杂志。我想问几年过去之后,你觉得中国建筑史在这一方面有什么变化,整个社会,或者整个专业对建筑史的研究,他们现在这种态度是更积极呢?还是更消极呢?
王贵祥:2000年以来,社会公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程度比原来高了。我们没有一本专门的杂志,梁思成先生40多年前开创了《建筑史论文集》杂志,到今天已经出到28、29期了,但至今没有拿到刊号。后来在雪花支持下,我们办了一本《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理论上想把中国建筑学术会刊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只能靠企业支持和我们自己努力去做。
王军:一些西方建筑师对建筑史很重视。他们一出手,我相信有些经典的比例,譬如罗马卫城经典的比例是在心里面的。我看了王南老师写的北京,他专门提到元大都胡同是怎么划的,为什么是七十米左右一套胡同。像元大都八亩地是一个院落的单位,八亩地将近70米乘70米,所以为什么胡同相隔70米左右,而且一条胡同最标准的摆十个院子,大概七百米左右,这七百米左右又是工程的东西之长,所以胡同之间的间距有这样的关系,这些东西构成了基本的模数的单位,比例的这种东西。地面上不说,平面上,我也想问问王南老师,这本书谈到北京整体美,上个世纪喜仁龙写了一本书叫《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对于北京城墙做了最完整的记录,喜仁龙是瑞典的历史学家,他说为什么写这么一本书呢?因为北京的城墙太美了。当然王南老师包括我在内是没有见过北京城墙的,他也说这本书的写作,是因为北京城墙的美正在一天天丧失,他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为重塑北京整体美尽一份微薄之力,我希望你从这个角度谈一谈,这种微薄之力,包括刚才讨论的测绘,刚才还跟我讲,文艺复兴的时候,当时西方建筑学家,他们已经把古罗马、古希腊很多东西靠测绘把它搞清楚了,你们从这个角度在测绘的时候,经常想到那个时候西方的建筑师吗?
王南:我就在想杨先生他们看到的北京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林语堂写的《大城北京》的那个北京,是老舍写的《想北平》的北京,也是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是外国摄影师莫里逊拍了很多精彩的黑白照片的北京,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在中国营造学社做的北京,也是他们每天下午太太客厅和很多鸿儒交谈的北京,原来那是一个更好的北京。那个连我的导师活到90岁的人都没有机会见到那个北京。美国大导演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黎》里面男主角特别迷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巴黎,老想回到那里看看什么样子,结果有一天晚上他坐上一辆老式汽车,真回到当时黄金时代的巴黎,见到毕加索。我想给我和王军穿越的机会,我们一定挑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今天你也可以去景山上面看,这个艺术品已经被各种各样升起来奇怪建筑、高楼大厦给破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