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5年首届世界无人机足球锦标赛(以下简称“世锦赛”)在上海落幕,中国队包揽全部两个项目的冠亚军。记者获悉,这也是中国队首次在国际航联无人机赛事中夺冠。
无人机如何踢足球?记者探访发现,此次世锦赛的“赛场”是由网兜包裹起来的封闭区域,以保障选手和观众的安全,“足球”是包裹着无人机的足球状支架,“球门”直径仅比无人机足球直径大20厘米。双方球员通过遥控无人机攻防,无人机足球穿过球门即算得分。
此次世锦赛设有五人制和三人制两个项目,其中五人制无人机足球直径为40厘米,三人制无人机足球为20厘米。直径越大的无人机足球,操作难度越高。
“无人机足球比赛非常考验选手的操作能力。”无人机足球中国队教练刁宇航告诉记者,不同于消费级无人机,赛用无人机没有定位系统或飞控系统,无法实现空中悬停。而且无人机足球飞速较快,赛时可达每小时100公里,选手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只能通过大量练习以形成肌肉记忆,最终实现无人机足球的精准走位。
赛场上,无人机的轰鸣声和碰撞声此起彼伏。记者在决赛现场看到,每位选手操作一台无人机,既要和队友紧密配合防守,还要辅助队友攻破对方防线。比赛一度非常白热化,无人机足球碰撞是常有的事,有选手试图将无人机堵在球门,结果被对方无人机足球蓄力撞开后进球得分。
这项比赛不仅考验着选手的操作水平和配合程度,也考验着比赛团队的无人机组装水平。
本次比赛的副总裁判长告诉记者,根据赛事规则,比赛仅对无人机足球的重量、螺旋桨、电机、空载电压等参数上限做出限定,具体综合性能需要靠选手团队来自行安排。
刁宇航告诉记者,赛用无人机基本都是由团队组装调试,参赛选手必须要具备快速检查维修的技能。所以这是一项科技和体育融合的运动。
作为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FAI)主办的A类赛事,首届无人机足球世锦赛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队伍,其中青少年飞手占比高达71.6%。
“在无人机比赛中,成年人普遍打不过青少年。”上海市科技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徐志刚告诉记者。
经过3天的激烈比赛,4只中国队全部在世锦赛决赛会师,并包揽全部两个项目的冠亚军,其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仅11岁。
中国队本次的出彩表现,是中国低空产业快速发展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缩影。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杨卓越告诉记者,无人机体育运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推广低空文化、培育低空人才、发展赛事经济的重要抓手。2018年,首届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在深圳举办,2023年,我国开始举办国家级无人机足球联赛。近年来,无人机参赛选手数量更是呈井喷式增长。刚结束的“飞北”无人机项目决赛,吸引了全国各地超7000名青少年选手参加。
参赛选手不只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徐志刚表示,随着无人机运动进校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和喜欢无人机,一批优秀的无人机运动员也脱颖而出。此类低空赛事不仅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低空人才,也可为低空产品进行有效的极限测试和前期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