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高青模式”探索清洁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11-18 来源:经济参考网

棚顶发电,棚下养牛,储能电站削峰填谷——山东高青,这个昔日的传统农业县,正以清洁能源为笔,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如今,在高青的电网系统中,一座100兆瓦/200兆瓦时的储能电站正如同一个高效的“能量调节器”,昼夜不息地参与着电网的“削峰填谷”。这个被誉为“高青模式”核心支撑的项目,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6600万千瓦时,足以满足约3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传统农业县的绿色突围

北依黄河、南靠小清河的高青县,是淄博市北部的一个传统农业县,人口不足32万,素有“中国黑牛城”之称。与众多传统农区一样,高青曾面临产业转型缓慢、生态保护压力较大、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等挑战。

转机始于2023年。国家电投山东公司鲁西分公司带着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来到高青。经过深入调研,项目团队提出了构建“风-光-储-智”四位一体清洁能源矩阵的设想。其中,储能电站作为关键一环,能有效破解新能源发电“看天吃饭”的难题。

“工期异常紧张,按常规思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项目负责人王健回忆,2024年10月17日项目开工时,面临设备供货紧张、协调头绪繁多等诸多挑战。

为抢抓进度,项目部迅速组建“尖刀突击班”“设备催交委员会”及“外送线路工作专班”。各方参建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创造了74天建成投运的“高青速度”。

这个总投资2.6亿元的项目,不仅是淄博市2023年唯一入选山东省新型储能库的项目,更成为高青县创建省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的核心支撑。 

“铁三角”机制凝聚合力

“高青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企业、农民三方构成的“铁三角”合作机制高效运转。

在这一机制下,当地政府统筹政策资源,企业发挥技术与资本优势,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入股参与,形成了“规划共商、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更蕴藏着强烈的绿色发展渴望。”山东公司鲁西分公司生产运营部专责朱新宇说。曾经困扰项目落地的土地、资金、政策等堵点难点,在这一机制下迎刃而解。储能电站项目快速推进的同时,其他配套项目也相继落地生根。

在黑里寨镇,以项目实施村装机容量2兆瓦计算,2025年运营期内总收益约为2750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益78万元。油马村整建制光伏项目运行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08万元,并向全村120户群众分红15万元,成功将“房顶”变“银行”。

经济生态民生实现多赢

“高青模式”的核心在于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在广大农业地区推广,既能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又能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传统粗放型的养殖业借助光伏技术实现了现代化转型,开创了生态农业的新图景。走进青城镇的“畜光互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规整的蔚蓝色太阳能板,板下却别有洞天——宽敞的牛棚里,健硕的黑牛正悠闲地休憩。太阳能板如同巨大的“遮阳伞”,为牛群遮挡烈日风雨,营造出凉爽舒适的小环境,由此产生的绿色电力,正持续转化为真金白银,反哺着当地的养殖产业。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山东公司鲁西分公司生产运营部经理周卓哲介绍,作为淄博市唯一入选省新型储能库的项目,充电一次可储存电量20万千瓦时,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6600万千瓦时,压减煤炭消费约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0.23万吨,昔日的盐碱荒地,如今变身成为输送绿色动能的“阳光银行”。

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如今的高青,正在编织一张全域绿色能源网络,清洁能源已渗透到从农业生产到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

以储能电站为支点,国家电投山东公司进一步拓展了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在高青县小清河畔,建成了集电动船舶、换电站、换电重卡、岸电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项目不仅为港口运营提供清洁动力,还具备电网调峰功能,优化了区域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了港口用能的自给自足与绿色通航。

目前,高青县8万千瓦“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项目和10万千瓦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示范项目已进入核准阶段,正在加速做好开工建设准备。

当清洁能源与广袤乡村相遇,产生的不仅是绿色电力,更是乡村振兴与能源转型同频共振的全新未来。(刘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