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伏牛山深处的密林上空,一架额定载重达230公斤的重载无人机成功将180余公斤施工物资精准吊运至输电线路工程作业点,并实现自动抛投。这是河南省电网基建领域首次应用重载无人机进行物资运输,标志着河南山区电力建设正式开启“空中运输”新模式,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电网工程绿色、高效施工提供了创新实践。

此次应用重载无人机的洛阳嘉和—北凹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新建线路全长62.9公里,途经伊川、嵩县、栾川三县,沿线地形复杂,丘陵与山地占比分别达40%和60%,海拔跨度从300米至1200米不等,部分区段需多次翻越伏牛山山岭。该区域地形陡峻、植被茂密,从山地至杆塔基建点位缺乏可用道路,传统运输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国网洛阳供电公司工程项目负责人何松坡介绍,以往依赖机械车辆或骡马队运输,常需砍伐树木开辟临时道路或架设索道,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受天气条件制约严重,阴雨天气下山路泥泞难行,运输风险高、周期长。以此次作业点为例,从就近山脚至山顶作业位置,高低落差达800米,直线距离415米,若采用骡马队运输,实际路径达1.6公里,耗时近2小时。而通过重载无人机进行“空中投送”,有效破解了复杂地形下的物流瓶颈。
据悉,此次投入使用的重载无人机单机额定载重230公斤,最大载重能力达260公斤,支持双机联吊(最大载重460公斤)及多机协同作业。国网洛阳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张小玲表示,通过开辟“空中走廊”,物资运输效率实现成倍提升,并可实现多点同步投送,大幅压缩施工周期。尤为重要的是,此种运输方式实现了“不砍树、不破土”,对山林植被近乎“零打扰”,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达成了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重载无人机技术在地形适应性、生态保护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突破,为全国范围内山区电网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方案”。洛阳嘉和—北凹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预计于2026年6月投入运行,届时将显著优化豫西地区电网结构,有力支撑区域新能源消纳与负荷增长需求。(华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