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千年经方薪火相传 中医药传承创新正当时
——从小柴胡汤现代化转型实践看中医药守正创新
2025-11-11 记者 班娟娟 李昱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千年岐黄,薪火相传。从《伤寒杂病论》的医学精髓到AI赋能的经方研发,从古法炮制的匠心坚守到标准化生产的品质革新……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中医药正在守正中破局,在融合中新生。

  日前,在广州举行的医圣张仲景雕塑揭幕仪式暨第三届中医药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小柴胡汤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未来中医药传承发展需立足产业、文化、惠民等维度,融入现代语境,走进千家万户。

  立冬拜师:医圣雕像揭幕点燃千年薪火

  一部《伤寒杂病论》,铸就中医之魂;一方小柴胡汤,融贯南北古今。

  立冬时节,万物藏华,文脉蓄力。广州市文化馆内,随着庄重的《医圣颂》奏响,医圣张仲景雕像正式落地揭幕。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小军,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等百余人参加了揭幕仪式。

  这座由广药集团白云山光华制药敬立、广州雕塑院创作的雕像,以张仲景执卷而立的形象为核心。仲景像背后的竹简镌刻着小柴胡汤方,象征着小柴胡汤方“第一经方”地位。基座上,“医圣经方 一脉传承”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呼应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经方济世精神,彰显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的千年传承。

图为在广州市文化馆内举行的医圣张仲景雕塑揭幕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巍巍青铜之下,流淌着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医药文脉。

  “这座雕塑的落成,不仅是对医圣张仲景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静静伫立在这里,将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中医药智慧与当代的健康需求;也将成为一面旗帜,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广州雕塑院院长陆增康说。

  在医圣雕像的注视与见证下,非遗传承队员们进行了拜师仪式。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举行医圣张仲景雕塑揭幕仪式,不仅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树立了一座守正创新的精神丰碑。”李小军表示。

  北药南传:千年经方走入万千百姓家

  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史中的璀璨明珠,千年经方“小柴胡汤”发源于东汉末年南阳医圣张仲景之手,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临床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书中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载有经方约260余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柴胡汤。

  千百年来,这剂来自中原大地的经典名方渡江越岭,随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南传湖湘大地,最终在广东岭南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这不仅是一剂经方的地理迁徙,更是一场文明智慧的接力与焕新。

  白云山光华制药作为小柴胡制剂方法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在这一千年古方的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了解,白云山光华在严格遵循古方组方精髓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其中,以药性更温和的党参替代人参,既保持了方剂的疗效,又拓宽了适用人群。

  在工艺技术方面,企业成功复原了古法“去滓再煎”工艺,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化工业生产。这一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制剂的特色,更实现了质量控制标准的提升。

  2005年,小柴胡颗粒首次收载于《中国药典》,其质量与疗效获国家认可,并成为百姓家中常备之良药。此后,白云山光华首创小柴胡颗粒指纹图谱检测标准,该标准以其精准性与可靠性再次被《中国药典》(2025版)正式收载,实现了小柴胡颗粒从传统经方向现代标准化的重要跨越。

  公开数据显示,如今,白云山光华小柴胡颗粒凭借过硬实力,深受市场欢迎、消费者信赖,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据米内网数据显示,白云山光华小柴胡颗粒市场零售额约10亿元。目前每年约有3000万人次选择使用白云山小柴胡颗粒,累计使用超过4亿袋。

  守正创新:岭南智慧助推中医药现代化

  根深方能叶茂,守正才能创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并提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如何写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大文章,实现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统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蓝海红建议,加强非遗传播,以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四个维度,讲好非遗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把握机遇,创新非遗传播载体和方式,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蓝韶清指出,中医药传承需融入现代话语体系。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同时,需用现代语言清晰阐释其核心价值,推动文化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融合发展,政企联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处长、一级调研员何菲表示,广药集团在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上已经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蓉介绍,小柴胡颗粒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方,严格遵循“去滓再煎”古法工艺,曾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十五五”战略规划还确立了打造“医圣经方第一品牌”的发展规划。

  古方焕新颜,科技赋新生。

  “我们依托大院大所,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张伯礼院士领衔的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将小柴胡颗粒打造为全国首个在研究型药店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示范产品;联合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构建‘生物网络+人工智能’的中医药研究新范式等,用现代科学解析中医药的丰富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介绍。

  广东省文史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春雷表示,从小柴胡的实践中可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提质增效,不是单一维度的升级,而是“守正”筑牢质量根基、“创新”激活效能潜力、“产业”强化发展支撑、“文化”凝聚认同力量、“惠民”彰显价值导向的系统工程。

  “小柴胡汤的非遗传承对文化进步、品牌保护、企业发展、产业振兴和药品疗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仲景文化学者、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建议,深入挖掘小柴胡汤的文化与临床价值,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成小柴胡汤“北药南传”的历史进程后,白云山光华制药正在开启“南风北渐”的新篇章。

  “广药集团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以仲景医圣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未来,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目标,依托已有专利与科研基础,把握AI等现代科技机遇,系统推进南药国际化布局。”李小军表示,同时会充分发挥广药等老字号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产业建设与跨界协作,将中医药出海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紧密结合,展现中国医药发展的全球竞争力。

  从一味古方的现代化转型,到一座雕像代表的精神传承,再到一次座谈的思想激荡——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既承载着历史的深沉,又激荡着未来的浪花。这条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创新之路,仍在不断延伸。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