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作出部署,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日前商务部国际商报社于进博会期间连续第五年举办外资企业融入双循环主题论坛。
论坛上,来自政府、学府及外资企业的嘉宾围绕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与会嘉宾们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外资融入双循环的战略路径与创新实践,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指引,也为内外资企业合作共赢、共享机遇形成了更多共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从政策层面解读了外资开放的新趋势。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将服务业作为扩大市场准入的重点领域,通过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崔卫杰以某国际医疗集团为例,说明其在自贸试验区试点项目中成功获得电信增值业务与医疗服务的双牌照,这一突破性实践验证了制度型开放的实际效力,为外资企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潘圆圆从宏观视角阐释了外资企业的“三重收益”。她表示,外资企业在中国不仅能获得盈利性、安全性与流动性,更通过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国产业链的升级。例如,某跨国车企在华设立的电池工厂,不仅提升了本土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还带动了上游材料企业的技术革新,形成了“外企—本土企业—产业链”的协同升级效应。
实践层面,外资企业在融入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过程中,正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标准互认、价值链协同、认证服务支持、AI融合以及氢能源战略布局等多种方式,积极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遇。
碧迪医疗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聚焦医疗器械行业的本土化实践,提出“强链扩圈”战略,通过持续创新与全球资源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碧迪医疗在华投资建厂时,不仅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智能生产线,还设立了创新中心,专注于开发符合中国患者需求的定制化产品。这种“研发—生产—服务”的全链条本土化,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
诺华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传播及患者倡导部负责人许蕴兰分享了ESG战略的实践智慧。她表示,将环境、社会与治理目标融入企业运营,是外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诺华在华设立研发基地,通过加速新药同步开发,已使多款创新药物提前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在其中国总部所在地上海园区配套实施的环保项目,于今年1月实现园区的零碳运营。
医科达(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为民聚焦医疗行业的AI融合并指出,医科达通过引入AI工作流优化系统,显著提升了医院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人为操作错误的风险,同时减少了整个工作流中的能源损耗。此外,公司还推进本地采购战略,减少了物流环节的碳排放。这种“AI+可持续”的双重创新,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也降低了企业的环境影响,成为外资医疗企业融入双循环的典范。
现代汽车集团(中国)首席专家吴雁冰分享了氢能源的战略布局。他介绍,通过氢能课堂等项目,现代汽车不仅推动了氢能源技术的科普教育,还构建了“研发—生产—应用”的完整生态。企业持续开展公益活动,并推动员工和合作伙伴长期持续参与,形成共同的公益价值观和品牌愿景,以公益为纽带推动企业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企业也分享了与外资协同创新的成功实践。上海几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德良聚焦数字化转型,介绍了“慧展云”平台。该平台通过全链路数字化服务,重构了会展行业的生态模式。平台集成AI翻译、智能匹配、数据分析等功能,使国际展会的组织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25%,为外资企业参与全球会展提供了数字基础设施支持。这种科技赋能模式,正是双循环背景下外资企业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
贵州省博联大数据协会副理事长、杭州三石云科技公司顾问、贵州元智算科技公司总工程师秦军则从AI大模型的角度,探讨了数字流通双循环的应用与实践。他回顾了AI大模型的演化过程,展示了AI在农业、游戏等领域的广泛实践应用。秦军表示,AI技术将重塑产业格局,为外资企业融入双循环提供新的动力。
北京万国汇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郑宇航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新零售的创新方案。其打造的“丝途MART”平台,通过整合16个国家的优质供应链资源,构建了“线上国家馆+线下体验店”的新零售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中小企业出海的文化壁垒,还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匹配,成为外资企业拓展新兴市场的重要工具。
专家学者与企业家通过深度互动,形成了关于外资融入双循环的深刻洞察: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以及行业差异与实践智慧的协同共生。这些共识不仅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也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