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刘震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将“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疗实践相结合,为守好百姓的健康财富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与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脾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刘震深耕中医临床与科研近三十载,在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中医内科杂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基于超10万例的临床观察,系统总结了“虚湿瘀毒”为脾胃病的核心病机,并确立了“健脾和胃为本,衡复气机为先,化痰通络为常,解毒散结为要,全程健康管理为助”的防治总纲,为脾胃病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指导。
在具体疾病的治疗中,刘震带领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诊疗思路。例如,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主张“健脾和胃为本、祛湿通络为辅、解毒散结为助”,创制和中消痞方;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则提出“通畅气机以顺外膜、化痰活血以固内膜”的思路,创制通降解郁方;围绕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从宿主(正气)与细菌(邪气)双重靶标开展治疗,创制健脾祛湿解毒通络方。
刘震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并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研究重点,构建了一套中西医并重、多学科交叉的防治体系。”
“未病先防”方面,团队通过分析中医证型、舌象脉象等宏观要素以及舌苔菌群、组织病理学等微观信息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筛选早期诊断标志物,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
“已病防变”阶段,围绕健脾通络解毒方、和中消痞方等协定方开展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延缓和逆转萎缩性胃炎黏膜组织病理学典型特征方面的优势特色。团队最终总结形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证候-诊疗”多模态防治体系,通过早期筛查、精准干预和全程管理,为降低患者胃癌发病风险提供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决方案。
在“治未病”的实践中,中医护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刘震看来,中医护理是“先行官”和“守护者”,他将这些独特手段概括为“一个理念,三大支柱”。
据介绍,“一个理念”即“整体观与辨证施护”,强调将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护理,以达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三大支柱”则包括“技之道”“食之养”“行之导”。“技之道”指的是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如艾灸、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等,它们作为中医非药物疗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效、廉”的独特优势。“食之养”则是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结合个体的体质、病情等,给予个性化的膳食与药膳指导,充分利用食物的偏性以调理人体阴阳,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行之导”则是基于中医“形神一体观”,通过五音疗法、冥想引导等主动情志调护方法,预防、疏解和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恢复形神和谐,实现身心健康。
此外,广安门医院护理团队依据《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法,在继承和保留传统拍打操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老年疾病预防方法和身心特点,自主创编了《广医七式拍打操》。“这套拍打操可以通过拍打促进血液流动,打通身体微循环,长期练习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疼痛、失眠、便秘等症状,对心、脑、肺等方面的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刘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