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秋粮收获已近尾声,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在山东、安徽等粮食主产区,秋播秋种正在同步推进,田间地头大马力拖拉机轰隆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气息。
“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面向“十五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锚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系列部署,要求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和质量效益,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智能农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多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针对大豆油料等进口量比较大的品种,我国坚持不懈提升国内产能。去年,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农业为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赢得了战略主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哲晰表示,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存在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固、生产效率相对偏低、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综合效益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现实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说。面向“十五五”,《建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在推进路径上,《建议》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张哲晰表示,“生产能力”主要指的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调的是产得出、供得上的基础性保障能力;“质量效益”则是在保障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追求农业发展的更高层次目标,关注的是产得优、卖得好的价值实现能力。“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抓好产量与产能、生产与生态、增产与增收,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还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从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到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建议》一系列部署落实落细。
截至去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在生产一线,大马力拖拉机、打包采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精量播种机等先进适用农机都已成功应用。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农机展上,潍柴雷沃、一拖集团等多家企业的高端智能农机纷纷亮相,展现了我国在农机装备领域的最新突破。
展望“十五五”,推进农业现代化,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瞄准国际前沿、立足产业需求,紧盯高产优质品种、高效节水技术、高端智能及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等急需领域,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和集成熟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说。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还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看来,冷链物流是当前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明显短板。未来,随着电商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有很大发展空间。
“生鲜供应链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是提升流通效率的关键,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我国冷链物流建设依然不足、科技化水平较低,带来较高的农产品流通损耗。”刘永好说,未来,新希望将持续加大冷链物流投资建设,提升冷链产业数字化、产业化水平。
“十五五”时期,随着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攻难题、提质效,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前景将更加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