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七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智慧韧性・美丽雄安”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绿色、智慧、韧性三大领域展开研讨,探寻雄安新区绿色低碳与数智转型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推动雄安新区构建“生态优先、数智赋能、韧性安全”的未来城市贡献智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指出,城市发展已进入低空时代,低空空域开发将深刻改变现有人类生活与经济发展格局,这要求城市发展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数智化转型。从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以城市信息建模(CIM)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等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打造城市智能体,让城市深度学习、持续发展。低空时代的数智城市,正是雄安新区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目标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认为,人类社会正跨入第六次城市范式,新质城市范式是基于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融合化技术和组织原则互适互联的城市范式,生态智能体城市则是新城市范式革命的目标模式。当前,应以新发展理念和新安全理念为引领,以发展生态智能体城市为核心动力,以构建现代化人民城市为落地场景,以新城市范式引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和全球新一轮城市革命。作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在绿智韧融合为特征的新城市范式革命中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孙斌栋认为,要以区域化思维推进雄安新区发展,以通勤距离为标准构建雄安都市区和以雄安实体城市为核心的功能性城市;雄安都市区应积极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完善京津冀城市体系;梳理雄安新区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强化自身相对独立的功能定位。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一心表示,雄安新区社会保障体系需求多样且不确定,建设韧性社会保障体系,需实现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保障,把握住公平、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性价值方向和防冲击、可恢复、能再生的韧性价值。
据悉,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指导,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等联合主办。(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