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能清晰地看见这个世界,这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山南爱尔眼科医院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光明!”
近日,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热乡庄那村,村民康卓在山南爱尔眼科医院术后复查时,紧握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此前,康卓被白内障困扰一年多,视物不清、生活受限。受制于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她始终未能接受手术。幸运的是,“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项目的到来,为她送来了希望。
这位藏区老人重新拥抱清晰世界的故事,正是爱尔眼科服务于白内障慈善救助的一个缩影。
该项目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国家卫健委共同发起,由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具体实施,聚焦中西部农村患者救助。在全国1161家合作医院的支持下,每年都有数十万名农村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目前,项目已覆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区),累计为67万余名困难白内障患者提供手术资金补助,有效减轻了家庭医疗负担,广受社会好评。2021年,“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
在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的统筹下,100余家爱尔眼科医院与多家公立、非公医疗机构携手,用专业力量为困难患者送去光明。

山南爱尔眼科医院专家正在为康卓做手术
如今,爱尔眼科的慈善救助服务也早已突破“白内障”这一单一病种,迈向“全生命周期、全病种关怀”的新阶段,为多个公益项目提供了专业的服务支持。“健康视界尽收眼底”项目精准救助全国眼底病患者;“你是我的眼”项目让1900余例角膜盲症患者重获光明;“重塑心灵之窗”计划帮助先天眼部畸形患者摆脱病痛。
一张覆盖全人群、全病种的眼健康公益网络,正逐步形成。
聚焦人才:让“救助”走向“赋能”
康卓接受治疗的山南爱尔眼科医院,被誉为“海拔最高的眼科机构”。高原严酷的环境与薄弱的医疗条件,让当地眼疾高发。如何让公益从“短期救助”走向“长效共建”,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2023年,爱眼公益基金会联合辽宁省慈善总会、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共同发起“辽宁省基层眼科诊疗能力提升工程”,聚焦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通过“捐赠设备 + 医生培训”的方式,从软硬件两方面赋能乡村医疗体系。在此过程中,许多基层医生成长为“能进行基础诊疗”的眼健康守护者,让“赋能式公益”在乡村落地生根。目前,项目累计投入超1362万元,建立592个眼健康工作站,发放视力检测与裂隙灯设备1200余台,培训基层医生846名,累计举办3811场培训与现场带教,开展6978场科普检查活动,建立眼健康档案96万余份。
2023年,张家口市卫健委与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爱眼公益基金会联合签署“张家口市眼科特色科室项目”协议,为67家基层乡镇卫生院和区县妇幼保健院特色科室的设备配置、美陈设置、人员培训和建档工作提供支持。爱尔眼科调度眼科专家,对县区医务人员推行“传帮带”工作模式,帮助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儿童眼保健和视力防控的操作能力和诊疗能力。
融合共建:携手各界汇聚医疗救助合力
医疗救助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离不开“资源统筹”与“专业执行”的双轮驱动。爱尔眼科支持爱眼公益基金会,将企业在眼科领域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公益方案,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全民眼健康的强大合力。
浙江省红十字会发起的“睛彩中国”浙江行项目,便是这一协同模式的生动案例。项目由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捐资设立,专注为省内困难家庭及特殊人群提供眼疾救助,并普及眼健康知识。除2家爱尔眼科医院外,另有5家公立医院共同执行,共完成1839例复明手术,执行量占比高达74%,真正实现了社会力量的融合共建。

爱尔眼科专家为“侨爱心·光明行”项目帮扶患者做检查
在“侨爱心·光明行”等项目中,爱尔眼科专家团队也深入基层,为患者开展检查与手术,专业力量成为公益成效的关键保障。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表示,爱尔眼科始终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持续创新公益路径,让眼健康保障覆盖更广人群,让光明照进更多角落。
截至目前,爱尔眼科公益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地区;帮助150多万例困境患者重见光明;义诊和科普覆盖近2亿人次;向百余家基层卫生机构配备设备,培训乡村医生超6000人。(茅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