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主题的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2025)在京举行。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主办。“三农”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共商乡村振兴大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智慧动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需在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持续突破,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共同繁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瞄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需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乡村发展理论及技术模式创新,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发布了《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归纳了中国乡村学研究的五个热点。
一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学者研究认为,城乡融合的核心任务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乡村各类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应加强“人、地、钱”以及数据等要素的配置,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破解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障碍。
二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研究。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界普遍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就业模式已由外出务工为主向就近就地模式转变,就近就地就业将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主要途径。
三是县域富民产业研究。“县域富民产业”概念的提出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从“富民”单轮驱动转向“富民”“强县”双轮驱动。学界围绕乡村产业、富民产业、县域产业理论内涵、政策及其效应、融合发展路径等各个方面开展了扎实深入的研究。
四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研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学界认为,农村基本具备的现代生活条件包含生活设施等多种维度,具有现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公平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五是数字技术支撑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到2035年,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学界普遍关注数字技术对传统乡村治理手段的日益丰富,以及技术支撑下形成的“智治”发展趋势。
报告还突出五个创新点:一是创新性深化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协同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二是从制度视角深度剖析农民就业机制,提出促进农民就业新对策;三是创新性推进乡村建设融入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战略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四是加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增强治理效能新的优化路径;五是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体系与政策路径的研究。(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