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间,和元生物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和元生物今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80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为-1.62亿元,同比减亏2765.35万元。单季度来看,公司在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49.86万元,归母净利润-5754.32万元。
分业务板块来看,2025年1-9月和元生物细胞和基因治疗CRO业务收入6,199.6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1%,业务保持稳定增长;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业务收入9,670.2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72%,主要受报告期内在执行CDMO订单的类型以及不同CDMO项目推进情况影响所致;其他主营业务(包括科研试剂、细胞存储及制备服务等)实现收入2,138.6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99%。
坚持前沿技术储备及技术平台升级
作为一家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元生物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技术为驱动,构建了CRO、CDMO和再生医学“三位一体”技术与生产体系。公司拥有包括分子生物学平台、实验级病毒载体包装平台、细胞功能研究平台、SPF级动物实验平台、基因载体和细胞治疗工艺开发平台等全面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RO/CDMO技术平台,在载体开发、病毒包装等关键环节具备领先的研发能力。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累计获得国内外IND批件60项,涵盖溶瘤病毒、AAV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多个前沿方向,技术能力和服务经验位居国内行业前列。
深厚的技术积淀离不开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2025年1-9月,和元生物研发支出3466.1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9.22%。在高投入的推动下,公司知识产权布局也稳步推进。2025年1-9月,公司新增发明专利1项、国内注册商标6项;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8项,国内注册商标申请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8项(其中1项专利权期限届满),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内外注册商标及其他80项。
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和元生物亦积极推进研发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技术平台升级与AI融合。通过搭建智能研发体系,公司初步实现“智能设计-模型搭建-算法验证-大数据反馈”闭环,提升了载体筛选与工艺开发的效率。同时,公司依托近5000平方米研发中心与77000平方米临港产业基地,形成了从DNA到NDA的一站式服务能力,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覆盖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至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支持。
业务拓展与产能释放双线推进
在业务布局方面,和元生物不断深耕CGT细分领域,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目前,CRO业务服务客户超过14700家研发实验室,海外市场通过“学术亮相+平台搭建+精准营销”策略稳步推进。2025年1-9月,公司累计新增CDMO订单超过1.2亿元,帮助客户获得中美IND申报批件16个(其中获得美国FDA批件2个),显示出公司在产业化落地方面的深厚积累。此外,公司积极拓展再生医学领域,已开展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等新兴业务,并通过合资共建实验室、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持续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公司未来发展打开新空间。
产能方面,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基地已成为和元生物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支点。该基地拥有11条GMP载体生产线与18条GMP细胞生产线,具备5L-500L质粒发酵规模与50L-2000L悬浮细胞培养能力,产线数量和产能规模居国际行业前列。目前临港产业基地一期已全面投产,随着客户管线推进与订单增长,产能利用率处于爬升阶段,规模效应有望逐步释放。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仍处于成长期,海外融资环境虽有波动,但国内创新药投融资呈现回暖趋势。此外,根据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在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专家评审工作中,五款高价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CAR-T)药物在专家评审阶段被一致通过,为细胞和基因治疗行业孕育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创新药投融资环境改善以及政策支持的持续推动下,和元生物作为深耕细胞和基因治疗(CGT)领域多年的领先企业,有望凭借其前沿技术积累、新业务布局以及在AI赋能下的效率提升,持续夯实市场竞争力,巩固其在国内CGT行业的领军地位。(谢语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