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已经取得了跨越性发展,技术创新也取得了质的飞跃。在这一进程中,央企创新联合体在助力整车央企转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第三十二届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期间采访了中汽创智党委书记、CEO谈民强,分享企业的发展秘诀和未来规划。
创新:“独角兽”企业的特质
“兼具汽车行业独角兽特质与国有企业这两重身份就是中汽创智的发展底气。企业不仅要像独角兽般以创新锐气突破技术便捷,更要能以国企的战略定力扛起国家使命。这是中汽创智的发展底气,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谈民强表示。
谈民强对记者表示,中汽创智理解的“独角兽”,不是追逐短期热度的“流量型企业”,而是能以技术突破重构行业格局、定义未来方向的 “价值创造者”,是创新驱动的行业标杆。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深度转型的关键期,中汽创智的 “独角兽特质”,体现在两个核心维度:一是锚定未来的技术穿透力。二是重构生态的协同能力。
他解释道,从成立之初,中汽创智就避开 “同质化赛道”,聚焦智能底盘、全固态电池、车用操作系统这些决定产业未来5-10年竞争力的前瞻共性技术。无论是实现1.8W/cm²国际领先功率密度的氢燃料膜电极,还是构建汽车行业首个零信任数据流通平台,本质上都是用 “原始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把产业发展的 “技术钥匙”握在自己手里,这正是“独角兽”企业该有的技术野心。在生态协同方面,中汽创智跳出了“单一企业闭门研发”的传统模式,整合一汽、东风、长安三家整车央企的需求与资源,打造了“创新联合体”这一全新范式。这种模式不仅避免了百亿级的重复投入,更让研发成果能快速对接市场需求——截至目前2788项知识产权申请、多项技术实现装车应用,正是这种“需求导向+资源聚合”的高效能体现,也为行业提供了“协同创新而非单打独斗”的新样本。
使命:国有企业的担当
成立于2020年的中汽创智,是一家“央企创新联合体”,聚焦一汽、东风、长安三家整车央企前瞻共性需求,集中攻克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领域关键技术,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保障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开创了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谈民强告诉记者,中汽创智的国企身份,核心是“央企创新联合体”的定位,这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不是“为了企业自身发展而发展”,而是要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当好“国家队”、扛起“新使命”。
在谈民强看来,当前汽车产业的竞争,本质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更是产业链安全的竞争。中汽创智聚焦的“新能动力材料”“共性智能底座”“同源新型技术”三大领域,直接对准了国家能源安全、智能网联基石技术、低空经济等战略方向。每一步研发都是为了响应“把创新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国家要求,这是作为国企必须有的使命担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汽车行业的具体实践。
面对“国企能不能像初创企业一样有活力?”的问题,谈民强表示,中汽创智通过机制创新,把三家央企的“共性需求”转化为“共同研发目标”,把“分散资源”聚合成“攻坚合力”,证明了国资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能当“压舱石”,也能做“开拓者”,通过创新机制激活国有资本的创新效能,为行业探索出一条“使命与活力兼具”的发展新路。
转型:瞄准未来布局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汽创智公司在智能底盘领域、新能动力领域、车用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这次在SAECCE展会现场,中汽创智携手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头部低轨卫星运营商等合作伙伴,正式发布基于天地融合的“人-车-路-云-星”全维信息技术平台联合创新体。该平台不仅是应对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竞争的关键布局,更是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智能出行强国”战略跃迁的核心技术架构。其深度融合“车路云一体化”与“大国星座”战略,以数据为核心驱动,明确“车为终端、路为延伸、云为中枢、星为链接”的定位分工,通过天地协同破解复杂环境运行难题,推动智能汽车从“单点智能”迈向“全域全场景”生态。
“站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中汽创智正推动从研发思维向商品经营思维的深度转型,通过资源整合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持续夯实经营质效的核心根基。”谈民强对记者表示,基于对“新四化”趋势的洞察及股东共性需求的梳理,中汽创智在“十五五”期间明确将战略重心聚焦于“新能动力材料”“共性智能底座”“同源新型技术”三大核心领域,以重点投入突破关键瓶颈,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构建起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护城河,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