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三江润绿 富民兴边——探源东北三江走笔
2025-10-22 记者 金津秀 王帆 周万鹏 唐铭泽 孙鹏程 张文嵘 来源:经济参考报

  长白山麓,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同源奔流。

  金秋时节,顺江而行,三条江或滋养珍馐,或浇灌良田,或联通山海。从参香满溢的产业基地,到稻浪翻滚的田野,再到直播间里热销的山珍,它们在边疆大地的绿水青山之间,生生不息孕育着鲜活的富民果实。

  由江而生、因绿而兴,东北三江之源,正讲述着水脉与生态共生、与民生相融的新故事。

  松花江畔:雾养参乡 点绿成金

  “上山抬参了!”清晨六点,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的松花江边还飘着薄雾,参农韩承龙和伙伴们来到自家参地抬参。“掏上来了!你看这参,长得多俊!”经过一番努力,一株野山参被韩承龙小心翼翼地抬出地面。

  抚松县位于长白山脚下、松花江源头,是我国人参的核心产区。韩承龙从小在江边长大,跟随父亲学习采参,如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他深知,只有松花江的水,才能养出这么好的参。

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的长白山脚下G331风景。记者 张楠 摄

  “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中国人参博物馆人参专家张君义介绍,抚松有109条江河交汇,峡谷把水汽聚在一起,常年云雾弥漫。“水汽一蒸,雾气一来,人参的根系就能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这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他说。

  走进万良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参味浓郁,人流不息,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参农汇聚于此。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人参交易中心,也是全国人参价格的“风向标”。“每年我们都会来万良镇看行情、摸动向。”吉林华润和善堂人参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孙光伟说。

  近年来,吉林不断延伸人参产业链,提高人参产品附加值。人参切片、人参鸡蛋、人参香皂、富含人参皂苷的护手霜……吉林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已开发出千余种人参产品。据统计,2024年,吉林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

  人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抚松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公顷的土地上建起了智能温棚,配备了数字化检测设备,专门从事人参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

  “我们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把现代农业理念带进参地。不只是防虫防病、规模种植,更是为人参的未来找一条更科学、更可持续的路。”抚松县参王植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友德说。

  目前,抚松已成功培育出“福星鹰”等6个优质人参品种,人参产业正从传统走向智能,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吉林正牢记嘱托,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一代代抚松参农的坚守与创新,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得以并肩而立。“我们要把‘森林粮库’真正变成百姓的‘绿色银行’,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收获健康、收获富裕。”抚松县万良镇镇长李孟阳说。

  图们江畔:引水上山 稻兴边疆

  金秋十月的和龙市崇善镇,图们江的水汽裹着稻穗的清香溢满田野。

  种粮户苗洪成蹲在自家稻田里,指尖轻轻捏了捏饱满的稻粒——这方被江水滋养的土地,又迎来了一场丰收。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米粮仓”,曾是连杂草都长得比人高的旱地。“老一辈常说,以前崇善镇就怕天旱,图们江的水就在山脚下流淌,可就是‘爬’不上岗来。”年过八旬的大洞村村民金福顺说起过去,满是感慨。

  20世纪50年代,当地人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日子,硬是凭着锹和锤,在垂直高差约60米的悬崖上凿开了一条“路”——17.7公里的元峰渠,用“倒虹吸”的原理把图们江水引上山岗,让“旱地生稻”成为现实。

  “当年家里的父辈、长兄都去修渠,饿了就啃玉米面窝头,他们说钢钎凿在石头上的声音,梦里也回荡在耳边。”上天村党支部书记朴东变说,他听着长辈的故事长大,如今看着渠水常年不断地流进稻田,他常和村里的年轻人念叨:“当年他们的苦没白吃。”

  这条用血汗换来的“生命渠”,不仅浇活了土地,还成了刻在当地人记忆里的旋律——1966年,延边作曲家金凤浩就是听着修渠的故事、看着奔流的渠水,创作了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红太阳照边疆》,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偶尔哼起,调子还和渠水的流向一样绵长。

  时光流转,元峰渠的水依旧潺潺,却淌出了新的光景。青瓦白墙的村落旁,渠水滋养的稻田长出了富硒大米,颗粒圆润、米香浓郁,成了崇善镇的“金字招牌”。崇善镇鸿运来粮食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给新米装袋,包装上“延边大米”“和龙崇善”几个字格外醒目。厂长王纪波说,这些米会通过物流发往浙江、广东,“让更多的人品尝东北大米的味道”。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产业起来了,不少人回来种稻、搞加工,日子比以前有奔头多了。”大洞村党支部书记秦绪峰笑着说,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田边,路灯亮到了村口,曾经闭塞的小山村,正一点点变热闹。

  这份变化,也藏在吉林省粮食产业发展的蓝图里。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粮食品牌建设,不断擦亮“吉林大米”的金字招牌。中高端大米产量由品牌建设之初的9亿斤增加到26亿斤。今年,新出台《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年)》,政策的东风正推着像崇善镇这样的地方,把“好米”变成“好收成”。

  “守好图们江这脉活水,种出享誉在外的富硒好稻,更要让这渠水成为边疆的‘致富泉’,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殷实!”崇善镇党委书记崔光杰说。

  夕阳西下,余晖与稻穗的金黄荡漾在图们江上。从当年凿山引水的坚韧,到如今稻兴民富的喜悦,这条江、这道渠,滋润着每一寸丰收的土地上,也照映着百姓眼里的笑意。

  “e”路奔流 兴边富民

  清晨的鸭绿江面薄雾氤氲,江畔的二十一道沟村传来阵阵欢笑。“家人们快看,这蜂蜜是小蜜蜂采了身后长白山椴树花,‘偷喝’咱鸭绿江水酿的!”网络主播牟鑫热情地展示着手中的罐装蜂蜜,身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玉英不时应和着,心里仿佛比蜜还甜。

  鸭绿江从长白山倾泻而下,流经的第一个村落便是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二十一道沟村。这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耕地稀少,但生态环境好,水质清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民历来有种植五味子、还魂草和养蜂的传统。

  然而,曾经的二十一道沟村,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优质的土特产“养在深闺人未识”。“早年村里的路,全是坑坑洼洼的黄土道,货车进不来,货物运不出去。”李玉英回忆道。

  转机随着国家持续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战略而来。借此东风,昔日二十一道沟村坑洼难行的土路,如今已升级为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这条集交通、旅游、富民功能于一体的“黄金通道”,彻底打通了边境与内地的联系。

  道路通,百业兴。如今,在二十一道沟村,直播带货早已不是新鲜事。动动手指,天南地北的消费者就能买到来自鸭绿江源头的各色山珍。“我们当天收寄的邮件,当天全部发往全国各地。现在每月发货量达3万多件,重20多吨,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分公司寄递事业部副总经理孙炜说。

  与此同时,二十一道沟村还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模式,大力发展玉木耳、桑黄等高附加值特色种植业。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明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桑黄种植基地大棚旁,负责人鲁德江也架起了直播设备:“正值采摘季,我们开启现场直播,就是为了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长白山有机桑黄走出大山。”

  鸭绿江畔的二十一道沟村是吉林省216个边境村之一,也是吉林省通过“电商+”助力兴边富民的生动缩影。如今,行走在鸭绿江畔的一个个边境村,人参、灵芝、蓝莓、五味子、榛子等种类丰富的土特产正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现已建设边境一线物流网点155个,打造了61个边境电商试点村,年零售额突破7000万元。

  鸭绿江奔腾不息,见证着祖国边疆发展的日新月异。一方屏幕、一根网线,打通了山与海的阻隔,连起了城与乡的脉搏,让昔日闭塞的边境村庄,正借助数字浪潮焕发全新活力。

  一条凭“水雾”育出百亿人参产业,一条借“凿渠”让旱地长出富硒好米,一条沿“路网”让山货飞向全国——源起长白山脉的三条江,更是边疆百姓的“幸福脉”,共同汇聚成吉林大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绘就出新时代守绿向富、兴边强疆的锦绣答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