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福建沿海海域一派繁忙景象。辽阔而蔚蓝的海面上,大大小小的生蚝吊养区错落分布,渔船穿梭其间,满载收获的喜悦。海天生蚝养殖基地正坐落于此,一颗颗生蚝从这里走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餐桌上必备的调味品之一——蚝油。
近日,“海天味业精品品质溯源活动”再度启程。记者深入海天生蚝前端研究、养殖、初加工、冷链运输等一线,实地探访并见证海天在推动生蚝产业标准化、科技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新成果,探寻海天蚝油的“鲜味之源”。
图为海天生蚝养殖基地。
全程锁“鲜”:原只生蚝100%熬化成汁 从海洋到餐桌全链品质追溯
在海天生蚝养殖基地,海面上竹竿纵横交错,竹竿上挂满了一串串饱满肥美的生蚝,它们是蚝油的核心原料,直接关系到蚝油品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评价生蚝品质主要看两项指标——蛋白质和“肥满度”。蛋白质是鲜味物质谷氨酸和多肽的来源,“肥满度”则指蚝肉占全蚝重量的比例。
图为筏式吊养的生蚝。
多年来,海天坚守“鲜蚝鲜熬、原只生蚝100%熬化成汁”的理念,在全国多个黄金纬度海域,以“合作示范、链群带动”的模式,建立起数万亩高标准海洋牧场养殖基地,每年严选30亿只完整生蚝,坚持每只生蚝可量化的高标准,并实行全检机制,从源头把控品质。
为实现全链条锁鲜,海天还在养殖基地周边就近布局了现代化阳光生蚝初加工基地,实现捕捞、运输与初加工环节的高效无缝衔接。每日捕捞的生蚝当日即送入工厂初加工,在极致新鲜的状态下进入下一流程。
为了蚝油风味醇正、品质稳定,海天通过“六重保障”全程锁鲜,其中包括从海洋到餐桌37项指标全流程检测;改变传统初加工方式,引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通过更高效更安全卫生的方式完成清洗、开壳等初加工流程,全程低温管控,2小时内快速完成。不仅如此,在运输环节还定制环保容器运输,运输全链精准温度保鲜,一车一码随时监测生蚝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称,目前有些企业仍以生蚝熬煮后用于做蚝干及蚝罐头等加工副产品的“蚝水”(俗称“生蚝洗澡水”)为主要原料,蚝体另作他用。而海天坚持采用整只生蚝肉为原料,全程熬煮至完全溶化,实现真正的“全蚝熬制”,蚝油中真有蚝肉。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企业对极致风味的追求,更推动了蚝油品质标准的全面提升。
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与独特风味,海天蚝油已走进千家万户,不仅连续6年蝉联中国蚝油品牌销量第一,更在国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需求持续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海天蚝油多年稳居全球销量冠军。
图为海天生蚝初加工生产基地。
产业领“鲜”:牵头组建中国首个鲜味联盟 助力生蚝产业标准化
海天积极联合国内顶尖水产科研机构与专家学者,共同搭建覆盖生蚝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10月13日,海天正式发起成立“中国蚝产业领鲜生态联盟”,首批联盟成员覆盖近10家机构。该联盟旨在构建贯穿生蚝全生命周期的高标准管理体系,实现从源头到终端全程可控的极致锁鲜与品质保障。
“加入联盟后,将依托平台资源,实现技术共享、标准共建与供应链协同,共同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一位生蚝养殖的企业代表说。
同日,海天还正式揭牌了调味品行业首批专业化“产业基地”,覆盖产业前端研究、生态养殖及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标志着海天建立起完整的生蚝产业闭环。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蚝产业领鲜生态联盟”的成立与专业化养殖基地的揭牌,是构建现代化生蚝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联盟聚焦产业链协同,基地夯实源头基础,二者共同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产品价值提升及调味品行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标志着中国生蚝产业步入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
模式创“先”:“蚝业+生态”双驱动 打造乡村振兴与可持续新样板
海天积极创新绿色海洋发展模式,以“蚝业+生态”为双轮驱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深入践行海洋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养殖效能、循环利用实现生态增值,构建从前端研究、养殖到加工、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
通过每年稳定采购约30亿只生蚝,海天有效拉动了福建等采购地区水产养殖业的集群发展。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带动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环节就业,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同时,海天坚持生态优先,联合政府与科研机构推动“牡蛎壳资源化利用”,通过高温技术将废弃蚝壳转化为土壤调理剂,年处理能力达15万吨。该举措在助力碳中和的同时,已累计修复12省市酸化土地190万亩以上,促进胡萝卜、水稻、蜜柚等70多种农作物增产,形成“种—养—加—循环”全产业链闭环,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
行业专家指出,海天通过“蚝业+生态”双轮驱动,成功探索出一条富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