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北京前门外的胡同升起袅袅炊烟。六必居老师傅张原早已在工坊里忙碌两个多小时。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唯有一盘青石磨静静旋转。
张师傅每日的第一件事,便是“问料”。他指尖捻起几粒刚炒好的芝麻,指腹触感与鼻尖香气之间,是几十年技艺沉淀的从容与自信。他缓缓推转石磨,贴住石磨感受温度,稍有差池便会失去最纯正的香醇,慢慢地,醇厚的芝麻香渐渐弥漫开来。
“做麻酱,不靠机器,靠的是手感、嗅觉,还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在张师傅心中,这门“活计”守护的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四十年来,张师傅未曾想到,自己倾尽一生守护的传统芝麻酱,某一天竟与一种名为“魔芋”的西南山区作物结缘。
魔芋的旅程
魔芋的故事,根植于中国,也连接着世界。
在云南乌蒙山深处,魔芋这一古老的作物,曾是深埋于泥土的“土疙瘩”,如今已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金疙瘩”。“过去种玉米,收成薄。如今盐津铺子直接上门收购魔芋,我们心里踏实多了。”魔芋种植户马勋爱说。
故事另一头,则远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五年前,盐津控股跨海而来,推动“魔芋公平贸易”,坚持与当地农人直接合作,确保他们获得公平的利润、价格保障与长期的技术支持。这不仅从源头稳定了供应链,也为中国风味注入了温暖。
10月16日,盐津铺子“大魔王”和六必居正式达成为期十年的战略合作。记者 李雅君 摄
从乌蒙山与爪哇岛采收的魔芋,最终汇聚至湖南长沙的“超级工厂”。在零下28℃急冻与高精密切割之下,魔芋胚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表面细密的纹路,为芝麻酱的完美附着创造条件,也让风味浸润得更彻底。这一切背后,都源自企业对“咸以津出,本味自现”的工艺坚持——好的工艺,不为改变食材,只为更好地呈现其本味。
餐桌上的灵感
这场味觉创新,并非诞生于实验室,而是源于中国人平凡餐桌的智慧。
“中国休闲零食的根,很多都在地方小吃和家常菜里”,盐津铺子产品总监李剑说道,“我们发现,火锅中的毛肚一直是‘头牌’。这启发我们将魔芋塑造成毛肚的形态,以零食形式走向大众。”
如何为魔芋素毛肚找到令人难忘的风味?答案隐藏在老北京铜锅涮肉那碟醇厚的麻酱中。
“我们开创了用中国传统酱料来做风味零食的先河。”他解释道,“这让味道更浓郁,更真实自然。”
六必居石磨麻酱成为这款产品的灵魂所在。“这不仅是唤起共同记忆的味道,也是消费者亲自投票选出的风味。”李剑补充道。
市场的热烈回响,迅速验证了这一路径的成功。上市仅16个月,“大魔王麻酱素毛肚”单月含税销售额突破1亿元。据尚普咨询认证,其全国好评率与复购率,均稳居同品类前列。
全球味觉共鸣
这场始于东方的味觉创新,恰好与一场席卷全球的消费趋势不谋而合。
在全球范围内,当代年轻消费者,更青睐一种被行业观察家称为“允许的放纵”的消费理念——寻求一种“高风味、低惩罚”的满足。魔芋,这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食材,成为这一理念的理想载体。
“六必居麻酱是深植于中国人记忆的‘母体风味’,它在国内的强烈共鸣,让我们确信其具备触发全球认同的潜力。”盐津铺子董事、副总经理兰波表示。
六必居总经理俞江富对此补充道:“麻酱的成功印证了传统风味的巨大价值。我们坚信,这些经典‘母体风味’正是孕育下一个国民级口味的宝贵源泉。”
正是基于这一份笃定,双方联合推出的“大魔王麻酱素毛肚”已成功登陆北美、东南亚主流商超货架,成为中国风味走向世界的新样本。
纵观全球成熟的饮食文化,母体风味始终扮演着基石角色。无论是法餐的“母酱”,还是日料的“出汁”,都在验证同一种逻辑:经典的风味体系,拥有跨越地域的感染力。如今,这份源自东方的醇厚麻酱,也与西方芝士、番茄风味一道,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餐桌。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品牌联名,而是一套系统性的风味体系构建,”兰波强调。在麻酱素毛肚的成功基础上,盐津铺子正以麻酱为风味核心,持续拓展产品矩阵,开发出香菜麻酱、蒜蓉麻酱等风味。
未来的十年之约
放眼整个中国零食市场,行业正面临“弱增长”的挑战。在此宏观背景下,“大魔王”的逆势突围,更显其战略价值。
“‘新中式零食’的魅力在于将中国的原料、风味与工艺、文化巧妙结合,进而走向全球。”华糖云商副总经理梁剑评价道,“‘大魔王’与六必居的十年之约,不仅是两个品牌的携手,更是中国风味的一次深度挖掘与体系构建。”
然而,一个风味想要真正跨越国界,注定要经历漫长的适应与磨合。这份约定,既体现了坚定的初心,也展现了清醒的战略眼光:唯有持久投入与耐心耕耘,才能成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餐桌。
十年很长,足以改变很多;但十年也很短,只够专心做好一件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美味、健康与文化共鸣的渴望,从未改变。这场由百年六必居与年轻“大魔王”碰撞出的奇妙火花,及其所昭示的长期主义,或许正是时代给予中国品牌最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