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积极探索中外汽车业合作路径
2025-10-09 作者:周武英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度变革调整,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浪潮推动技术体系和产业格局的加速重构。与此同时,关税和出口管制导致自由贸易和供应链逐渐出现令人担忧的碎片化趋势,给全球化发展和产业转型都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政策博弈与全球供应链重构进一步凸显了合作的紧迫性,亟待找到中外汽车业合作新路径以推动全球汽车业的良性发展。

  实际上,很多跨国车企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摩擦、过度竞争、新产品快速迭代的局面下感到了更多压力。记者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注意到,在时代快速变化的当下,跨国车企非常认同国际对话和合作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也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构建起新的合作模式和生态。

  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汽车动力的低碳化就是实现能源转型、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关键路径。德国总理默茨就计划加大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研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以提升德国汽车产业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基于抓住绿色转型新机遇的认识,业界仍在努力推动产业转型,这为加强跨国合作奠定了基础。

  汽车业的国际合作不是风险,更不是威胁,而是互利共赢。以中德为例,两国汽车业可谓全球汽车工业的“双引擎”。自1985年中德首家合资汽车企业正式成立以来,两国汽车产业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入,从最初的市场合作、产能合作,逐步发展到技术合作、生态合作。双方面临着共性的挑战,也蕴藏着互补的机遇。

  来华参加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谈到的“合作及竞争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可以说代表了很多跨国企业的共同心态。她认为,德国企业在汽车工厂和安全标准方面拥有深厚的专业积累,中国企业在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快速的产品迭代、充电基础设施方面表现非常突出。两国的汽车产业优势互补,可以为推动电动化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也能够让双方共同加速创新,取得“1+1>2”的成果,加强对话与合作对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至关重要。

  穆希雅提出的“优势互补”解决思路也不失为未来汽车业国际合作的一个方向。英国驻华副贸易使节、公使衔参赞柯麦佑也表示,在全球,中国有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得天独厚。英国在设计、质量、创新方面有非常好的积淀,而中国则有顶尖的制造能力、供应链能力以及令人惊讶的制造速度,两国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希望未来可以结成更多合作伙伴关系。

  中外车企也十分看好在技术协同方面的合作,希望通过技术协同突破转型瓶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通过联合研发合作来抵御贸易壁垒。在全固态电池、车用人工智能大模型、V2X车路协同等许多关键领域,各国车企都可以积极探索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在复杂的产业变革中,打破贸易壁垒,保证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韧性,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仍是一个巨大挑战。不过,正如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所言,汽车产业从来就是一个全球开放的竞争性产业,竞争是汽车界的常态,你追我赶为的是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